| 提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0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第一部分 徐彬家族、生平、著述概况 | 第11-17页 |
| 1 徐氏家族考 | 第11-13页 |
| 2 徐彬生平 | 第13-15页 |
| 3 徐彬著述概况 | 第15-17页 |
| ·医学著作 | 第15-16页 |
| ·非医学著作 | 第16-17页 |
| 第二部分 《论注》成书背景及著述动机 | 第17-20页 |
| 1《论注》成书的历史背景 | 第17-19页 |
| ·社会政治背景 | 第17页 |
| ·家庭背景 | 第17-18页 |
| ·学术背景 | 第18-19页 |
| 2 著述动机 | 第19-20页 |
| ·崇尚仲景之学 | 第19页 |
| ·原书时隔久远,需要订释 | 第19页 |
| ·当时社会上注释本匮乏 | 第19-20页 |
| 第三部分 《论注》版本情况及清初主要版本考 | 第20-32页 |
| 1 版本概况 | 第20页 |
| 2 本次研究所见《论注》清初版本情况探讨 | 第20-32页 |
| ·版本书样图录及版本情况考 | 第21-29页 |
| ·中国中医研究院藏本 | 第21-24页 |
| ·山东省图书馆藏本 | 第24-25页 |
| ·北大图书馆藏本 | 第25-26页 |
| ·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藏本 | 第26-29页 |
| ·各本眉批情况考 | 第29-30页 |
| ·所见《论注》版本情况探讨 | 第30-32页 |
| 第四部分 《论注》所据祖本的研究 | 第32-48页 |
| 1《金匮》版本流传情况概述及主要版本书样图录 | 第32-36页 |
| 2 《论注》经文与《金匮》各版本比较 | 第36-48页 |
| ·本研究所用版本简介及书样图录 | 第37-40页 |
| ·徐彬本经文与各《金匮》传本对校情况 | 第40-44页 |
| ·校文对校情况 | 第41-42页 |
| ·经文对校情况 | 第42-44页 |
| ·各本差异情况分析小结及《论注》所据祖本的初步认定 | 第44-45页 |
| ·《论注》对《金匮》原校文及异文的处理 | 第45-48页 |
| 第五部分 《论注》校勘的研究 | 第48-53页 |
| 1《论注》以前《金匮》的校勘情况 | 第48页 |
| 2 《论注》校勘的基本情况 | 第48-53页 |
| ·校勘方法 | 第48-52页 |
| ·引用前人校文 | 第48页 |
| ·别本相校 | 第48-49页 |
| ·别书传文相校 | 第49页 |
| ·自身内容相校 | 第49页 |
| ·据理推断 | 第49-51页 |
| ·校断的评述 | 第51-52页 |
| ·校勘的不足 | 第52-53页 |
| 第六部分 《论注》注文的研究 | 第53-69页 |
| 1 注释内容 | 第53-55页 |
| ·释字词,兼明通文 | 第53-54页 |
| ·阐释句意,分析篇章 | 第54页 |
| ·训释名物 | 第54页 |
| ·阐明表达方式 | 第54-55页 |
| ·阐发医理 | 第55页 |
| 2 注释特点 | 第55-69页 |
| ·体例方面 | 第55-57页 |
| ·论、注、眉批三者互相补充 | 第55-56页 |
| ·对标记符号的命名和大量使用 | 第56-57页 |
| ·行文方面 | 第57-58页 |
| ·注重修辞 | 第57-58页 |
| ·采用问答体 | 第58页 |
| ·阐释方面 | 第58-69页 |
| ·全文注释《金匮》 | 第58-61页 |
| ·全录《金匮》后三篇并注释 | 第59-60页 |
| ·照录并注释《金匮》中附方 | 第60-61页 |
| ·博采众见 | 第61-64页 |
| ·广纳同时代学者之见 | 第61-63页 |
| ·征引《内经》等经典内容 | 第63页 |
| ·援引仲景以后诸家之言 | 第63-64页 |
| ·方药阐释精详 | 第64-67页 |
| ·重视仲景组方方式及规律的探讨 | 第64-65页 |
| ·突出对仲景方后识文的阐发 | 第65-66页 |
| ·对仲景方中之法认识独具精思 | 第66-67页 |
|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67页 |
| ·对有疑问之处,存疑待考 | 第67-69页 |
| 第七部分 《论注》学术思想的研究 | 第69-74页 |
| 1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经典与后世医学的关系 | 第69-71页 |
| ·上溯其源 | 第69页 |
| ·下析其流 | 第69-71页 |
| 2 强调仲景学术体系的整体性 | 第71-72页 |
| ·重视《伤寒论》与《金匮》构建了仲景学术的完整体系 | 第71-72页 |
| ·突出《金匮》的整体性和前后联系性 | 第72页 |
| 3 采用兵家思想阐述医理 | 第72-73页 |
| 4 注意到仲景理法方药的完整性 | 第73-74页 |
| 第八部分 《论注》对后世的影响 | 第74-81页 |
| 1 《论注》传布情况 | 第74-75页 |
| ·在日本传布情况 | 第74页 |
| ·在国内的传布情况 | 第74-75页 |
| 2 后世注家对《论注》引用情况举隅 | 第75-79页 |
| ·《辑义》对《论注》引用情况 | 第75-77页 |
| ·直接称引《论注》注文 | 第75-76页 |
| ·引用徐本做经文校文 | 第76页 |
| ·引用他家之文,而与徐注意同 | 第76-77页 |
| ·其他 | 第77页 |
| ·清康乾时期注家对《论注》的引用情况举隅 | 第77-79页 |
| ·《医宗金鉴》对《论注》的引用情况 | 第77-78页 |
| ·《金匮要略心典》对《论注》引用情况 | 第78-79页 |
| 3 小结 | 第79-81页 |
| 结语 | 第81-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86页 |
| 附录 | 第86-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6页 |
| 查新报告 | 第116-124页 |
| 详细摘要 | 第124-13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