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肠道微生物与肥胖关系的研究进展 | 第11-43页 |
·人体肠道微生物生态学进展 | 第11-25页 |
·人体肠道微生物概述 | 第11-13页 |
·人体肠道内的重要微生物 | 第13-21页 |
·拟杆菌(Bacteriodes) | 第14-15页 |
·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 | 第15-16页 |
·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 | 第16-17页 |
·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 第17-18页 |
·肠杆菌(Enterobacteriaceae) | 第18-19页 |
·其他重要细菌类群和古菌 | 第19-21页 |
·肠道微生物与宿主的关系 | 第21-24页 |
·影响肠道微生物结构的因素 | 第24-25页 |
·肠道微生物与肥胖关系研究进展 | 第25-32页 |
·肥胖研究概述 | 第25-27页 |
·常见肥胖动物模型 | 第27-28页 |
·肠道微生物与肥胖的关系 | 第28-32页 |
·能量获取的效率 | 第28-30页 |
·对脂肪代谢的调控 | 第30页 |
·引起慢性炎症反应 | 第30-32页 |
·肠道菌群分子分析技术 | 第32-43页 |
·变性/温度梯度凝胶电泳(DGGE/TGGE) | 第33-36页 |
·rDNA 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分析(ARDRA) | 第36页 |
·末端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分析(T-RFLP) | 第36-37页 |
·ERIC-PCR 技术 | 第37-39页 |
·Southern-blot 群落杂交技术 | 第39-40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 | 第40-43页 |
第二章 膳食诱导肥胖大鼠肠道菌群的ERIC-PCR 图谱分析 | 第43-71页 |
引言 | 第43-4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4-55页 |
·材料 | 第44-45页 |
·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44页 |
·试剂与培养基 | 第44-45页 |
·方法 | 第45-55页 |
·粪便中菌体的收集 | 第45-46页 |
·粪便菌群总DNA 的提取 | 第46页 |
·ERIC-PCR | 第46-48页 |
·群落探针标记 | 第48页 |
·Southern-blot 群落杂交 | 第48-50页 |
·条带回收与载体构建 | 第50页 |
·感受态细菌的转化 | 第50-51页 |
·ARDRA 分型与测序 | 第51-52页 |
·引物设计与专一性验证 | 第52-53页 |
·荧光定量PCR | 第53-55页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55页 |
·结果 | 第55-67页 |
·膳食诱导肥胖大鼠和对照大鼠的体重变化 | 第55-56页 |
·ERIC-PCR 结果 | 第56-60页 |
·Southern-blot 群落杂交 | 第60-61页 |
·ARDRA 分型 | 第61-62页 |
·优势条带的测序与序列比对 | 第62-64页 |
·引物设计与专一性验证 | 第64-65页 |
·荧光定量PCR | 第65-67页 |
·讨论 | 第67-71页 |
·ERIC-PCR 结合群落杂交在本实验中的优势 | 第67-68页 |
·膳食诱导肥胖组大鼠菌群的结构特点 | 第68-71页 |
第三章 膳食诱导肥胖大鼠肠道双歧杆菌的组成分析 | 第71-85页 |
引言 | 第71-7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2-76页 |
·材料 | 第72页 |
·方法 | 第72-76页 |
·双歧杆菌特异性巢式PCR(Nested-PCR) | 第72-73页 |
·双歧杆菌类群DGGE | 第73-75页 |
·条带回收与测序 | 第75页 |
·双歧杆菌与拟杆菌荧光定量PCR | 第75-76页 |
·结果 | 第76-83页 |
·双歧杆菌类群DGGE | 第76-80页 |
·主要条带测序结果 | 第80-81页 |
·双歧杆菌和拟杆菌荧光定量PCR 结果 | 第81-83页 |
·讨论 | 第83-85页 |
第四章 全文总结 | 第85-87页 |
·主要结论 | 第85页 |
·研究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9页 |
溶液及试剂的配制(附录1) | 第99-101页 |
实验中所用的仪器设备(附录2) | 第101-102页 |
缩写和全称(附录3) | 第102-105页 |
致谢 | 第105-10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07-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