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4页 |
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14-16页 |
文献综述(一) | 第16-26页 |
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及心理治疗 | 第16-26页 |
1 我国抑郁症的流行病学 | 第16页 |
2 抑郁症患者人格特征研究 | 第16-20页 |
·西方人格测验的应用 | 第16-18页 |
·五态人格测验的应用 | 第18-20页 |
3. 抑郁症的心理治疗 | 第20-21页 |
4 问题与展望 | 第21-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6页 |
文献综述(二) | 第26-38页 |
抑郁症睡眠障碍研究 | 第26-38页 |
1 抑郁症与失眠 | 第26-27页 |
·失眠是抑郁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 第26-27页 |
·失眠是抑郁症的最常见症状之一 | 第27页 |
2 抑郁症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 第27-28页 |
3 抑郁症睡眠障碍机制假说 | 第28页 |
4 抑郁症患者睡眠脑电特征 | 第28-30页 |
5 抗抑郁治疗与抑郁症患者睡眠状况的关系 | 第30-32页 |
·睡眠剥夺对抑郁症患者睡眠的影响 | 第30-31页 |
·抗抑郁药物对抑郁症患者睡眠的影响 | 第31-32页 |
·心理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睡眠的影响 | 第32页 |
·中医治疗对抑郁症患者睡眠的影响 | 第32页 |
6 问题与展望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8页 |
前言 | 第38-40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40-44页 |
1 抑郁症与郁证的联系 | 第40-41页 |
2 中医学抑郁症的理论源流 | 第41-42页 |
3 中医心理治疗抑郁症的记载 | 第42-44页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44-77页 |
对象与方法 | 第44-49页 |
1 病例组 | 第44-45页 |
2 PSG研究对照组 | 第45-46页 |
3 观察指标 | 第46页 |
4 指标简介 | 第46-49页 |
5 统计分析 | 第49页 |
结果 | 第49-67页 |
1 抑郁症患者的五态人格研究 | 第49-55页 |
·抑郁症患者一般资料分析 | 第49-50页 |
·抑郁症患者的五态人格特征 | 第50-52页 |
·抑郁症患者五态人格维度与有关焦虑抑郁量表分数的相关性 | 第52-55页 |
2 抑郁症患者睡眠多导图研究 | 第55-62页 |
·一般资料分析 | 第56页 |
·睡眠模式 | 第56-57页 |
·睡眠进程 | 第57-58页 |
·睡眠结构 | 第58-60页 |
·REM睡眠 | 第60页 |
·主客观睡眠质量的评价 | 第60-61页 |
·PSG参数与抑郁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 第61-62页 |
3 抑郁症患者五态人格特征与整夜PSG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 第62-67页 |
·太阴维度 | 第62-63页 |
·少阴维度 | 第63-64页 |
·阴阳和平维度 | 第64-66页 |
·少阳维度与太阳维度 | 第66-67页 |
讨论 | 第67-74页 |
1 抑郁症患者阴阳五态人格特征 | 第67-68页 |
2 抑郁症患者整夜PSG特征 | 第68-70页 |
3 阴阳五态人格与PSG参数的关系 | 第70-72页 |
4 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72-73页 |
5、总结与展望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个人简历 | 第78-80页 |
附件 | 第80-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