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包世臣书学思想研究述评 | 第9-20页 |
·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包世臣书学思想的研究 | 第9-13页 |
·20世纪30年代的包世臣书学思想研究 | 第9-11页 |
·20世纪40年代的包世臣书学思想研究 | 第11页 |
·20世纪60、70年代的包世臣书学思想研究 | 第11-12页 |
·20世纪70年代末的书学思想研究 | 第12-13页 |
·20世纪80、90年代包世臣书学思想研究 | 第13-16页 |
·20世纪80年代包世臣书学思想研究 | 第13-14页 |
·20世纪90年代包世臣书学思想研究 | 第14-16页 |
·20世纪90年代后至今包世臣书学思想研究 | 第16-20页 |
第二章 包世臣的生平、书法及其《艺舟双楫》 | 第20-54页 |
·包世臣生平事略 | 第20-24页 |
·年少立大志 | 第20-21页 |
·青年遭不幸 | 第21-22页 |
·中年苦游幕 | 第22-23页 |
·卒年颇迷离 | 第23-24页 |
·包世臣交游考略 | 第24-31页 |
·黄乙生 | 第25-27页 |
·朱昂之 | 第27-28页 |
·王良士 | 第28-30页 |
·吴育 | 第30页 |
·方履籛 | 第30-31页 |
·对包世臣书法艺术的评介 | 第31-35页 |
·褒扬派 | 第31-32页 |
·贬低派 | 第32-33页 |
·折中派 | 第33-35页 |
·《艺舟双楫》的版本及其成书情况 | 第35-54页 |
·《艺舟双楫》的版本源流 | 第35-41页 |
·国家图书馆藏稿本对《国朝书品》的校改情况 | 第41-45页 |
·国家图书馆藏稿本对《删定吴郡<书谱>序》的校改情况 | 第45-49页 |
·《艺舟双楫》各部分成书情况 | 第49-54页 |
第三章 包世臣的主要书学思想 | 第54-86页 |
·包世臣主要书学思想之一:技法论 | 第54-62页 |
·"始艮终乾"与"始巽终坤"说 | 第54-56页 |
·"中实说"、"气满说"与"茂密说"等 | 第56-62页 |
·包世臣书学思想之二:墨法论 | 第62-63页 |
·包世臣书学思想之三:书体论 | 第63-70页 |
·《艺舟双楫》主要书学思想之四:包世臣的碑学意识 | 第70-73页 |
·《艺舟双楫》主要书学思想之五:包世臣的帖学情结 | 第73-80页 |
·包世臣对帖的学习与研究概况 | 第73-74页 |
·包世臣帖学情结的表现 | 第74-77页 |
·对包世臣所谓"谢安素轻子敬之书质疑"再考辩 | 第77-80页 |
·包世臣书学思想中的"平民意识" | 第80-84页 |
·包世臣书学思想的实质 | 第84-86页 |
第四章 包世臣书学思想形成的历程 | 第86-109页 |
·包世臣书学思想的基奠期(5岁—42岁) | 第86-99页 |
·求学白门 10余年 奠定蒙学基础(5—18岁) | 第86-94页 |
·游历江淮 20余年 博采众长为己用(18—42岁) | 第94-99页 |
·包世臣书学思想初步形成期(43岁—50岁) | 第99-103页 |
·包世臣书学思想的总结期(55岁—60岁) | 第103-105页 |
·包世臣书学思想的确立期(68岁—78岁) | 第105-109页 |
第五章 包世臣主要书学思想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 | 第109-126页 |
·包世臣主要书学思想形成的内因 | 第109-114页 |
·包世臣忧国忧民意识对其书学思想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游幕对包世臣书学思想的影响 | 第110-114页 |
·《艺舟双楫》主要书学思想形成的外部因素 | 第114-124页 |
·包世臣所处的政治环境对其书学思想的影响 | 第114-116页 |
·文字狱盛行对包世臣书学思想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金石学的兴盛对包世臣书学思想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包世臣所处的学术氛围对包世臣书学思想的影响 | 第118-120页 |
·包世臣所处的书坛概况对包世臣书学思想的影响 | 第120-124页 |
·包世臣主要书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出版或发表的论文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