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氢氧化镁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9-22页 |
| ·引言 | 第9页 |
| ·纳米氢氧化镁的特点及用途 | 第9-11页 |
| ·氢氧化镁的特点 | 第9页 |
| ·纳米氢氧化镁的用途 | 第9-11页 |
| ·合成方法概述 | 第11-13页 |
| ·液相合成法 | 第11-12页 |
| ·固相法 | 第12-13页 |
| ·吸附理论 | 第13-15页 |
| ·吸附作用 | 第13页 |
| ·吸附的类型 | 第13-14页 |
| ·吸附的影响因素 | 第14-15页 |
| ·吸附热力学与动力学 | 第15页 |
| ·本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与内容 | 第15-1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22页 |
| 第二章 纳米氢氧化镁的制备及表征 | 第22-30页 |
| 1. 实验部分 | 第22-23页 |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22-23页 |
| ·纳米氢氧化镁的制备 | 第23页 |
| ·样品1 制备 | 第23页 |
| ·样品2 制备 | 第23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23-27页 |
| ·X 射线粉末衍射分析 | 第24-26页 |
| ·扫描电镜分析 | 第26-27页 |
| 3. 结论 | 第27-28页 |
| 参考文献 | 第28-30页 |
| 第三章 纳米氢氧化镁对Co(Ⅱ)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30-49页 |
| 1. 实验部分 | 第30-35页 |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 ·Co(II)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30-31页 |
| ·Co(II)的吸附实验 | 第31-32页 |
| ·误差分析 | 第32页 |
| ·吸附热力学 | 第32-34页 |
| ·吸附动力学 | 第34-35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5-45页 |
| ·pH 值对吸附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吸附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 第36页 |
|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吸附剂用量对吸附的影响 | 第37-38页 |
| ·Co(II)初始浓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38-39页 |
| ·吸附热力学 | 第39-42页 |
| ·吸附等温线 | 第39页 |
| ·吸附等温方程 | 第39-41页 |
| ·吸附热力学参数的测定 | 第41-42页 |
| ·吸附动力学 | 第42-45页 |
| 3. 结论 | 第45-46页 |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 第四章 纳米氢氧化镁对Ni(Ⅱ)的吸附性能研究 | 第49-61页 |
| 1. 实验部分 | 第49-51页 |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49页 |
| ·实验方法 | 第49-51页 |
| ·Ni(II)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9-50页 |
| ·Ni(II)的吸附实验 | 第50-51页 |
| ·误差分析 | 第51页 |
| 2. 结果与讨论 | 第51-60页 |
| ·pH 值对吸附的影响 | 第51-52页 |
| ·吸附时间对吸附的影响 | 第52-53页 |
| ·温度对吸附的影响 | 第53页 |
| ·吸附热力学 | 第53-57页 |
| ·Langmuir 等温方程 | 第53-55页 |
| ·热力学参数测定 | 第55-57页 |
| ·吸附动力学 | 第57-60页 |
|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 第57-58页 |
|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 第58-59页 |
| ·粒内扩散(Morris–Weber)模型 | 第59-60页 |
| 3.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第64-65页 |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