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裸洞隧道渗漏水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国内外隧道渗漏水机理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国内隧道渗漏水治理措施现状 | 第13-15页 |
·论文选题、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主要内容 | 第15-19页 |
·论文选题 | 第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6页 |
·主要内容 | 第16-19页 |
2 公路裸洞隧道渗漏水概况 | 第19-35页 |
·研究隧道工程概况 | 第19-20页 |
·公路裸洞隧道渗漏水调研 | 第20-26页 |
·白马隧道渗水情况 | 第20-23页 |
·大溪河隧道渗水情况 | 第23-25页 |
·裸洞隧道渗漏水特征 | 第25-26页 |
·渗漏水对运营公路裸洞隧道的影响 | 第26-27页 |
·渗漏水对隧道运营环境的影响 | 第26页 |
·渗漏水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 | 第26页 |
·渗漏水对运营成本的影响 | 第26-27页 |
·公路裸洞隧道渗漏水量计算 | 第27-33页 |
·渗漏水来源及其特征 | 第27-29页 |
·渗水量常用计算方法 | 第29-32页 |
·白马隧道渗水量的计算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3 公路裸洞隧道渗漏水的形成机理分析 | 第35-45页 |
·引言 | 第35页 |
·区域地质构造 | 第35-38页 |
·研究区向斜构造特征 | 第35-36页 |
·研究区背斜构造特征 | 第36-37页 |
·研究区断层构造特征 | 第37-38页 |
·区域地貌类型 | 第38-39页 |
·地层岩性 | 第39-42页 |
·区域气候水文地质条件 | 第42-44页 |
·气候条件 | 第42-43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43-44页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地下水对隧道围岩力学特性影响数值模拟 | 第45-69页 |
·引言 | 第45-47页 |
·裸洞隧道渗漏水害发展过程 | 第45页 |
·地下水对岩体作用理论分析 | 第45-47页 |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 第47-53页 |
·模型建立 | 第47页 |
·参数选取 | 第47-48页 |
·本构模型选择 | 第48-53页 |
·地下水作用对裸洞隧道围岩力学特性分析 | 第53-66页 |
·第一水位影响下围岩特性分析 | 第54-58页 |
·第二水位影响下围岩特性分析 | 第58-62页 |
·第三水位影响下围岩特性分析 | 第62-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9页 |
5 公路裸洞隧道渗漏水防治措施研究 | 第69-83页 |
·公路裸洞隧道渗漏水治理原则 | 第69页 |
·公路裸洞隧道渗漏水常用治理方案 | 第69-72页 |
·公路裸洞隧道渗漏水类型 | 第69页 |
·公路裸洞隧道渗漏水治理措施 | 第69-71页 |
·公路裸洞隧道防排水措施 | 第71-72页 |
·新型治理材料——成岩砂浆 | 第72-77页 |
·成岩砂浆的工作原理 | 第73-76页 |
·成岩砂浆的使用优点 | 第76-77页 |
·国道319 裸洞隧道渗漏水治理方案 | 第77-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3-85页 |
·结论 | 第83页 |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