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菌体系降解原油性能及其体系生物多态性的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9页 |
·石油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 第14-17页 |
·海洋石油污染现状 | 第14-16页 |
·海洋石油污染危害 | 第16-17页 |
·石油污染物的组成及污染特性 | 第17-21页 |
·石油及制品基本性质 | 第17-18页 |
·石油污染物在水体中的存在形态及迁移转化规律 | 第18-20页 |
·石油污染物的分析测定方法 | 第20-21页 |
·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 | 第21-23页 |
·降解石油烃的微生物种类 | 第21页 |
·微生物降解石油烃机理 | 第21-22页 |
·影响石油烃降解的因素 | 第22-23页 |
·石油污染生物修复技术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3页 |
·微藻应用于污染修复的研究 | 第23-26页 |
·微藻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23-25页 |
·藻菌体系用于有机污染物的降解 | 第25-26页 |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26-29页 |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 | 第26-27页 |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27-29页 |
第二章 微藻的分离、鉴定和无菌化培养 | 第29-41页 |
·微藻的富集培养、分离 | 第29-31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1页 |
·微藻的鉴定 | 第31-36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3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36页 |
·微藻的无菌化培养 | 第36-39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单种藻对原油降解性能的初步研究 | 第41-47页 |
·实验方法与材料 | 第41-42页 |
·主要仪器 | 第41页 |
·主要试剂 | 第41页 |
·原油的萃取回收方法 | 第41-42页 |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原油 | 第42页 |
·单种藻对原油降解性能的初步研究 | 第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46页 |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原油的标准曲线 | 第42-43页 |
·萃取方法回收率 | 第43页 |
·单种藻对原油降解率随降解时间的变化情况 | 第43-44页 |
·原油初始浓度对单种藻降解性能的影响 | 第44-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微藻对原油耐受性能的研究 | 第47-57页 |
·实验方法与材料 | 第47-49页 |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主要试剂 | 第47-48页 |
·微藻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 | 第48-49页 |
·原油对微藻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作用 | 第49页 |
·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49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9-55页 |
·颤藻GH1 对原油耐受性能的研究 | 第49-52页 |
·栅藻GH2 对原油耐受性能的研究 | 第52-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第五章 PCR-DGGE研究单种藻体系生物多态性 | 第57-71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7-62页 |
·主要仪器 | 第57页 |
·主要试剂 | 第57-58页 |
·DNA提取及检测 | 第58-59页 |
·16S rDNA V3-V5 区的PCR扩增 | 第59页 |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 | 第59-62页 |
·微藻的培养 | 第6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2-69页 |
·单种颤藻体系附生菌多态性研究 | 第62-66页 |
·单种栅藻体系生物多态性 | 第66-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六章 单种颤藻降解原油过程研究 | 第71-82页 |
·实验方法与材料 | 第71-73页 |
·主要仪器 | 第71页 |
·主要试剂 | 第71-72页 |
·原油的萃取回收 | 第72页 |
·柱层析法洗脱原油组分 | 第72页 |
·GC/MS仪器参数 | 第72页 |
·GC/MS图谱分析 | 第72页 |
·单种颤藻降解原油过程分析 | 第72-7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3-81页 |
·单种颤藻体系对原油的降解过程 | 第73-78页 |
·单种颤藻体系生物多态性的变化 | 第78-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第七章 石油组分降解菌用于人工藻-菌体系构建 | 第82-93页 |
·实验方法与材料 | 第82-84页 |
·主要仪器 | 第82页 |
·主要试剂 | 第82页 |
·原油的分析测定方法 | 第82页 |
·菌株来源 | 第82-83页 |
·石油组分降解菌对原油的降解性能 | 第83页 |
·单种栅藻/纯栅藻对原油的降解性能 | 第83页 |
·石油组分降解菌与藻构建人工藻-菌体系 | 第83-84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8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4-92页 |
·石油组分降解菌对原油的降解性能 | 第84-85页 |
·单种栅藻/纯栅藻对原油的降解性能 | 第85-86页 |
·单种栅藻对石油组分降解菌降解原油性能的影响 | 第86-87页 |
·纯斜生栅藻对石油组分降解菌降解原油的影响 | 第87页 |
·藻菌组合体系生物多态性的研究 | 第87-89页 |
·人工/天然斜生栅藻-菌体系降解原油性能比较 | 第89-92页 |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八章 人工藻-菌体系降解原油过程研究 | 第93-102页 |
·实验方法与材料 | 第93页 |
·主要仪器 | 第93页 |
·主要试剂 | 第93页 |
·原油的分析测定方法 | 第93页 |
·人工藻-菌体系降解原油过程分析 | 第9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93-101页 |
·人工藻-菌体系降解原油过程 | 第93-99页 |
·人工藻-菌体系生物多态性的变化 | 第99-101页 |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6页 |
1 结论 | 第102-103页 |
2 创新点 | 第103-104页 |
3 展望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6页 |
附录 | 第116-11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拟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9-12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情况 | 第120-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