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中国古代“七”体考论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7页
绪论第7-13页
 一、何谓"七"体第7-9页
 二、"七"体研究现状第9-10页
 三、研究动机、方法与存在的合理性第10-13页
第一章 、先秦两汉——"七"体的发轫第13-31页
 第一节 枚乘《七发》创作三问第13-23页
  一、何以因"七"名篇?第13-16页
  二、何以问答架构?第16-19页
  三、何来铺陈嗜欲?第19-23页
 第二节 二百年的沉寂与傅毅的创作模式第23-31页
  一、"七"体创作的缺位第23-25页
  二、《七激》产生之背景第25-28页
  三、傅毅的创作模式及其影响第28-31页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七"体的确立与勃兴第31-53页
 第一节 "七"体的发现第31-43页
  一、从《七启》序到《七谟》序第31-34页
  二、"七"集的编纂与"七"体的成立第34-39页
  三、补论:史部中的"七"第39-43页
 第二节 在模仿中前行第43-53页
  一、"七"体模拟之表现第43-46页
  二、模拟的产生与"七"体的勃兴第46-49页
  三、模拟下的新变第49-53页
第三章 、唐宋——沉默与寂寥下的新变第53-74页
 第一节 "七"体创作的式微第53-58页
 第二节 柳宗元《晋问》的意义第58-66页
  一、新的拓展第58-61页
  二、《晋问》影响下的宋代"七"体创作第61-66页
 第三节 另一种变调第66-74页
  一、《七进》的故事第66-69页
  二、《七届》与"各言其志"第69-74页
第四章 、元明清——"七"体的中兴与总结第74-94页
 第一节 "七"体创作的复归第74-82页
  一、得风气之先——以宋濂诸子为例第74-77页
  二、宋濂诸子与宋元"七"辞第77-79页
  三、诸子身后的明代"七"辞第79-82页
 第二节 立、废与拓展——文集编撰中的"七"体博弈第82-89页
 第三节 最后的余响第89-94页
附录一 历代"七"体创作目录第94-108页
附录二 先唐"七"体再补第108-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1页
致谢第121-123页

论文共12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孔子文学思想及其影响研究
下一篇:《夷坚志》与宋代城市民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