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绝缘体-金属波导内表面等离子体传输与控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 | 第12-16页 |
| ·表面等离子激元研究的起源 | 第12-13页 |
| ·表面等离子体激元基本原理 | 第13-16页 |
| ·表面等离子体MIM波导 | 第16-20页 |
| ·MIM波导的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 ·MIM波导的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 ·本文研究的内容及创新点 | 第20-22页 |
| 第2章 金属波导内表面等离子体传播模式 | 第22-39页 |
| ·金属的光学性质 | 第22-24页 |
| ·金属波导内传播模式 | 第24-28页 |
| ·金属波导内的模式色散关系 | 第24-26页 |
| ·表面等离子体模式的性质 | 第26-28页 |
| ·金属波导传播模式数值模拟 | 第28-38页 |
| ·二维时域有限差分方法 | 第28-35页 |
| ·模拟结果 | 第35-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第3章 表面等离子体金属波导布拉格光栅和纳米腔 | 第39-55页 |
| ·金属波导的传输线模型 | 第39-43页 |
| ·金属波导传输线等效阻抗的定义 | 第39-41页 |
| ·波导连接处的散射与传输矩阵 | 第41-43页 |
| ·金属波导内的布洛赫波与布拉格光栅 | 第43-48页 |
| ·周期波导内的布洛赫波色散关系 | 第43-46页 |
| ·波导布拉格光栅 | 第46-48页 |
| ·金属波导内的纳米腔 | 第48-53页 |
| ·结构设计 | 第48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8-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 第4章 表面等离子体金属波导支节结构 | 第55-66页 |
| ·单一支节结构的光传输特性 | 第55-59页 |
| ·支节结构的传输线模型 | 第55-57页 |
| ·支节结构的光传输性质数值模拟 | 第57-59页 |
| ·周期支节结构的光传输特性 | 第59-65页 |
| ·周期支节结构的布洛赫波的色散关系 | 第60-62页 |
| ·周期支节结构的数值模拟 | 第62-65页 |
| ·小结 | 第65-66页 |
| 第5章 金属波导结点处的表面等离子体波传输与控制 | 第66-86页 |
| ·波导分叉结构处的光传输性质 | 第66-69页 |
| ·3路波导分叉结构 | 第66-68页 |
| ·4路波导分叉结构 | 第68-69页 |
| ·波导连接处的抗反射结构 | 第69-78页 |
| ·MIM波导元件的简化模型 | 第70-71页 |
| ·计算方法 | 第71-73页 |
| ·设计和模拟结果 | 第73-78页 |
| ·利用方形环腔实现波导连接处的SPP流向控制 | 第78-85页 |
| ·加装SRR后的L型弯曲结构 | 第82-84页 |
| ·波导连接处的能流控制 | 第84-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结论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7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97-99页 |
| 致谢 | 第99-100页 |
| 个人简历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