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研究方法及论文的框架结构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技术路线 | 第13页 |
·研究框架 | 第13-14页 |
2 中蒙经济贸易关系的历史回顾、现状及特点分析 | 第14-20页 |
·中蒙两国社会经济基本概况分析 | 第14页 |
·中蒙双方的经贸关系历史沿革 | 第14-16页 |
·蒙古国的经济贸易概况 | 第14-15页 |
·中蒙经贸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 | 第15-16页 |
·中蒙经贸合作的现状分析 | 第16-19页 |
·中蒙双方的进出口贸易增长现状与特点 | 第16-17页 |
·中蒙双方投资合作的现状与特点 | 第17-18页 |
·中蒙双方承包工程的合作现状与特点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3 中蒙经贸合作发展存在问题的分析 | 第20-25页 |
·蒙方的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存在主要问题 | 第20-22页 |
·蒙古国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 第20-21页 |
·人文环境的不确定性 | 第21页 |
·蒙古国的现实市场制约问题 | 第21页 |
·对中国的疑虑和戒心尚未完全消除 | 第21-22页 |
·中方的经济与贸易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2-23页 |
·防止意识形态的偏激 | 第22页 |
·部分出口商品和人员流动损害国家形象 | 第22-23页 |
·缺乏长期的贸易发展战略规划 | 第23页 |
·没有强调WTO的互惠制贸易原则 | 第23页 |
·中蒙互补贸易模式的现实缺陷 | 第23-24页 |
·互补领域比较狭窄 | 第23页 |
·合作范围层次较低 | 第23-24页 |
·人、财、物流动阻滞 | 第24页 |
·经济与贸易政策朝令夕改 | 第24页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4 中蒙两国经贸合作共赢模式的构建 | 第25-34页 |
·构建中蒙双方经贸合作共赢模式的总体目标 | 第25-29页 |
·全面互补目标 | 第25-26页 |
·重点合作目标 | 第26-27页 |
·人、财、物自由合理流动的目标 | 第27-28页 |
·双边贸易同盟目标 | 第28-29页 |
·中蒙经贸合作发展遵循的原则 | 第29-30页 |
·必须与两国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原则 | 第29页 |
·顺应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化潮流的原则 | 第29页 |
·有利于中蒙两国经济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的原则 | 第29页 |
·有利于中蒙两国经贸合作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原则 | 第29页 |
·有利于中蒙两国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 | 第29-30页 |
·有利于中蒙两国经贸合作的协调性原则 | 第30页 |
·中蒙经贸合作共赢模式需要的起步条件 | 第30-31页 |
·建设双方的共同价值观 | 第30页 |
·建立完善稳定的进出口贸易制度 | 第30页 |
·平等互利的双向投资 | 第30-31页 |
·社会文化的广泛交流 | 第31页 |
·中蒙经贸合作共赢模式的提出与构建 | 第31-33页 |
·中蒙经贸合作共赢模式的提出 | 第31页 |
·中蒙经贸合作共赢模式的构建 | 第3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5 中蒙经贸共赢模式的推进策略 | 第34-36页 |
·坚持"和而不同"的经贸合作策略 | 第34页 |
·坚持WTO的基本原则,寻求资源与要素有效配置的策略 | 第34页 |
·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贸易战略 | 第34-35页 |
·坚持政府高层定期交流制度 | 第35页 |
·坚持民间定期文化往来制度 | 第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6 基于中蒙经贸合作共赢模式的应对措施与建议 | 第36-38页 |
·我国企业的主要应对措施 | 第36页 |
·中央与地方政府调整的主要措施 | 第36页 |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结论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1-42页 |
致谢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