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系统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 ·网格系统的空间意义 | 第9-12页 |
| ·关于网格系统的研究现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 ·本文的论述方式 | 第13-14页 |
| 第2章 网格系统概述 | 第14-21页 |
| ·网格系统的历史 | 第14-16页 |
| ·诞生于欧洲的现代网格系统 | 第14-15页 |
| ·东方传统文化中的网格概念 | 第15-16页 |
| ·东方古代网格概念与现代设计思想产生共鸣 | 第16页 |
| ·网格系统的定义 | 第16-17页 |
| ·使用网格系统的意义 | 第17-21页 |
| ·与宇宙规律相吻合的网格 | 第17-19页 |
| ·网格系统在实际设计工作中的具体作用 | 第19-21页 |
| 第3章 网格系统中的"时空感"与"张力" | 第21-28页 |
| ·西方网格系统中的空间概念 | 第21页 |
|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时空概念 | 第21-23页 |
| ·中国传统书法艺术中的时间 | 第22-23页 |
| ·张力与虚空间 | 第23-28页 |
| ·西方网格理论中的张力感 | 第23页 |
| ·汉字结构的张力 | 第23-25页 |
| ·西方网格系统中的虚空间 | 第25-26页 |
| ·书法中的虚空间 | 第26-28页 |
| 第4章 使用网格系统布局的基本步骤 | 第28-35页 |
| ·确定页面版心的尺寸比例 | 第28-30页 |
| ·确定合适的内容区域分栏 | 第30-31页 |
| ·9格网格例子 | 第31-32页 |
| ·32格网格版式可能性 | 第32-35页 |
| 第5章 中文竖排网格的尝试 | 第35-57页 |
| ·六十年代网格系统传入亚洲 | 第35-37页 |
| ·中英文网格系统对比研究 | 第37-45页 |
| ·中英文字体结构对比 | 第37-42页 |
| ·中英文笔画书写方式对比 | 第42-45页 |
| ·中文竖排与横排对比 | 第45-49页 |
| ·中文竖排网格构筑过程简述 | 第49-52页 |
| ·中文竖排16格网格 | 第52-55页 |
| ·中文竖排实际应用举例 | 第55-57页 |
| 第6章 网页中的网格系统应用 | 第57-70页 |
| ·网页网格系统简述 | 第57-58页 |
| ·网页网格系统的定义 | 第57页 |
| ·网格的基本功能 | 第57页 |
| ·网页网格的特殊性 | 第57-58页 |
| ·网页网格与印刷品网格的对比 | 第58页 |
| ·网页网格中的比例关系 | 第58-61页 |
| ·网页基本结构 | 第58-59页 |
| ·网页网格的比例 | 第59-61页 |
| ·固定宽度与可变宽度 | 第61-63页 |
| ·固定宽度 | 第61页 |
| ·可变宽度 | 第61-62页 |
| ·固定宽度与可变宽度布局的优缺点 | 第62页 |
| ·可变的固定宽度布局 | 第62-63页 |
| ·固定宽度网页网格 | 第63-65页 |
| ·Mark Boulton的固定网格 | 第63-64页 |
| ·使用六栏固定网格布局的网页 | 第64-65页 |
| ·自适应网页网格系统 | 第65-66页 |
| ·960网格系统 | 第66-70页 |
| ·960的来历 | 第66-67页 |
| ·960网格系统的应用 | 第67页 |
| ·960网格系统应用实例 | 第67-70页 |
| 第7章 网格系统的发展演变与未来 | 第70-83页 |
| ·时代特征决定版式设计需要有新的变化 | 第70-71页 |
| ·以戴维卡逊作品为代表的过渡式体系 | 第71-74页 |
| ·戴维卡逊的不可阅读排版方式 | 第71-72页 |
| ·戴维·卡逊作品举例 | 第72-74页 |
| ·过渡式体系是网格体系的一种变化形式 | 第74页 |
| ·轴式体系 | 第74-76页 |
| ·双边式体系 | 第76-78页 |
| ·放射式体系 | 第78-80页 |
| ·动态网格 | 第80-83页 |
| 第8章 结论 | 第83-86页 |
| ·东西方文化中关于网格的空间概念产生共鸣 | 第83页 |
| ·适合与中文的竖排网格 | 第83-84页 |
| ·网格系统的新变化 | 第84-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 致谢 | 第88-89页 |
| 附录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