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9页 |
1.1 课题的来源与意义 | 第8-9页 |
1.1.1 课题的来源 | 第8页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8-9页 |
1.2 球化退火可控气氛的平衡碳势的热力学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 冷镦钢线材球化退火技术的特点 | 第11-15页 |
1.3.1 冷镦钢线材简介 | 第11-12页 |
1.3.2 球化退火工艺类型 | 第12-14页 |
1.3.3 球化退火技术要求 | 第14-15页 |
1.4 短周期可控气氛辊底炉的特点 | 第15-19页 |
1.4.1 设备概况 | 第15页 |
1.4.2 可控气氛的特性 | 第15-16页 |
1.4.3 气氛碳势的控制原理 | 第16-19页 |
第2章 热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9-41页 |
2.1 碳势因子热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19-23页 |
2.1.1 热力学模型的推导 | 第19-21页 |
2.1.2 低于A_1 温度时的热力学模型 | 第21-22页 |
2.1.3 高于A_1温度时的热力学模型 | 第22-23页 |
2.2 平衡常数的热力学模型 | 第23-26页 |
2.3 碳活度热力学模型 | 第26-41页 |
2.3.1 铁碳合金固溶体中的碳活度 | 第26-29页 |
2.3.2 铁素体固溶碳活度的热力学模型 | 第29-33页 |
2.3.2.1 经验热力学模型 | 第30-31页 |
2.3.2.2 统计热力学模型 | 第31-33页 |
2.3.3 奥氏体固溶碳活度的热力学模型 | 第33-37页 |
2.3.3.1 经验热力学模型 | 第34-35页 |
2.3.3.2 统计热力学模型 | 第35-37页 |
2.3.4 多元合金固溶体碳活度的热力学模型 | 第37-41页 |
第3章 热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41-71页 |
3.1 铁素体固溶碳活度模型的验证 | 第41-50页 |
3.1.1 模型验证的方法 | 第41-42页 |
3.1.2 模型验证的结果 | 第42-49页 |
3.1.3 验证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3.2 奥氏体固溶碳活度模型的验证 | 第50-60页 |
3.2.1 模型验证的方法 | 第50-51页 |
3.2.2 模型验证的结果 | 第51-59页 |
3.2.3 验证结果分析 | 第59-60页 |
3.3 基于渗碳体脱/增碳反应的碳势因子模型的验证 | 第60-61页 |
3.4 碳素冷镦钢的碳势因子热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61-66页 |
3.4.1 模型验证方法 | 第61-64页 |
3.4.1.1 碳浓度的确定 | 第61-63页 |
3.4.1.2 碳活度模型的选择 | 第63页 |
3.4.1.3 平衡常数模型的选择 | 第63-64页 |
3.4.1.4 实验材料 | 第64页 |
3.4.2 模型验证的结果 | 第64-65页 |
3.4.3 结果分析与总结 | 第65-66页 |
3.5 碳素低合金冷镦钢碳势因子热力学模型的验证 | 第66-71页 |
3.5.1 模型验证的方法 | 第66-68页 |
3.5.1.1 碳浓度的确定 | 第66-67页 |
3.5.1.2 碳活度模型的选择 | 第67页 |
3.5.1.3 平衡常数模型的选择 | 第67-68页 |
3.5.1.4 实验材料 | 第68页 |
3.5.2 模型验证的结果 | 第68-69页 |
3.5.3 结果分析与总结 | 第69-71页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4.1 主要结论 | 第71页 |
4.2 不足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