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11-12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2-20页 |
1.1 低温对植物的影响 | 第12-15页 |
1.1.1 低温抑制植物种子萌发 | 第12页 |
1.1.2 低温破坏植物细胞膜结构 | 第12-13页 |
1.1.3 低温破坏植物体内渗透调节物质的平衡 | 第13-14页 |
1.1.4 低温导致植物过氧化 | 第14-15页 |
1.1.5 低温影响植物正常生长 | 第15页 |
1.2 植物感受低温的途径 | 第15页 |
1.2.1 植物通过叶片感受低温 | 第15页 |
1.2.2 植物通过膜硬化效应感受低温 | 第15页 |
1.3 植物抵御低温胁迫的途径 | 第15-17页 |
1.3.1 抗氧化酶活性与抗寒 | 第15-16页 |
1.3.2 渗透调节物质与抗寒 | 第16-17页 |
1.3.3 抗冻蛋白与抗寒 | 第17页 |
1.4 油菜耐寒性研究进展 | 第17-19页 |
1.4.1 油菜耐寒性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1.4.2 油菜耐寒性鉴定方法 | 第18页 |
1.4.3 油菜耐寒相关基因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0页 |
第二章 油菜耐寒性优异种质资源筛选 | 第20-30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0-21页 |
2.1.1 材料 | 第20页 |
2.1.2 甘蓝型油菜耐寒性鉴定方法的建立 | 第20页 |
2.1.3 甘蓝型油菜耐寒性表型鉴定 | 第20页 |
2.1.4 甘蓝型油菜耐寒性综合评价与优异种质资源筛选 | 第20-21页 |
2.2 结果分析 | 第21-29页 |
2.2.1 甘蓝型油菜耐寒性鉴定方法 | 第21页 |
2.2.2 甘蓝型油菜低温萌发表型变异分析 | 第21-24页 |
2.2.3 甘蓝型油菜低温萌发鉴定指标变异分析 | 第24-25页 |
2.2.4 不同生态类型品种低温萌发指标的变异 | 第25-27页 |
2.2.5 不同育成年代品种低温萌发指标的变异 | 第27页 |
2.2.6 不同地理来源品种低温萌发指标的变异 | 第27页 |
2.2.7 甘蓝型油菜耐寒性种质筛选及评价 | 第27-29页 |
2.3 讨论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掘油菜耐寒候选基因 | 第30-3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3.1.1 材料 | 第30页 |
3.1.2 耐寒表型鉴定 | 第30页 |
3.1.3 SNP基因型数据获得 | 第30页 |
3.1.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第30页 |
3.1.5 筛选候选基因 | 第30-31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3.2.1 油菜耐寒相关SNP位点 | 第31页 |
3.2.2 筛选耐寒相关的候选基因 | 第31-34页 |
3.3 讨论 | 第34-36页 |
第四章 甘蓝型油菜耐低温性材料的转录组分析 | 第36-45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4.1.1 材料 | 第36页 |
4.1.2 取样方法 | 第36页 |
4.1.3 RNA提取及测序 | 第36-37页 |
4.1.4 数据分析 | 第37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4.2.1 测序结果分析 | 第37页 |
4.2.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37-39页 |
4.2.3 差异表达基因GO功能注释 | 第39-42页 |
4.2.4 差异表达基因通路分析 | 第42-43页 |
4.2.5 结合GWAS结果进一步筛选候选基因 | 第43页 |
4.3 讨论 | 第43-45页 |
第五章 甘蓝型油菜耐寒相关COR413基因分析 | 第45-52页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5.1.1 BnaCOR413家族基因的鉴定 | 第45页 |
5.1.2 BnaCOR413家族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45页 |
5.1.3 COR413家族基因蛋白序列保守性分析 | 第45页 |
5.1.4 COR413家族蛋白理化性质和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45页 |
5.1.5 BnaCOR413蛋白信号肽预测 | 第45-46页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0页 |
5.2.1 BnaCOR413家族基因的鉴定 | 第46页 |
5.2.2 BnaCOR413家族基因系统发育分析 | 第46-47页 |
5.2.3 COR413家族基因蛋白序列保守性分析 | 第47-48页 |
5.2.4 COR413家族蛋白理化性质和亚细胞定位分析 | 第48-49页 |
5.2.5 BnaCOR413蛋白信号肽预测 | 第49-50页 |
5.3 讨论 | 第50-52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9页 |
附录 | 第59-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作者简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