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创造性成果评价表 | 第6-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0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7页 |
1.2.1 降水时空演变规律研究进展 | 第15-17页 |
1.2.2 极端降水定义及演变规律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1.2.3 城市化对降水影响研究进展 | 第24-27页 |
1.2.4 存在的问题 | 第27页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27-30页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7-29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第二章 强人类活动区降水演变机理与分析方法 | 第30-41页 |
2.1 强人类活动区降水演变机理 | 第30-32页 |
2.2 降水时空演变分析方法 | 第32-39页 |
2.3 降水归因与数值模拟方法 | 第39-41页 |
2.3.1 强人类活动区降水归因识别方法 | 第39-40页 |
2.3.2 基于WRF模式的降水数值模拟方法 | 第40-41页 |
第三章 京津冀地区降水时空变化规律 | 第41-80页 |
3.1 研究区基本概况与数据来源 | 第41-50页 |
3.1.1 自然地理概况 | 第41-45页 |
3.1.2 社会经济概况 | 第45-48页 |
3.1.3 水资源概况 | 第48页 |
3.1.4 研究数据来源 | 第48-50页 |
3.2 不同时间尺度降水时空变化规律 | 第50-69页 |
3.2.1 小时降水时空变化规律 | 第50-53页 |
3.2.2 日降水时空变化规律 | 第53-58页 |
3.2.3 月、季节降水时空变化规律 | 第58-62页 |
3.2.4 年降水时空变化规律 | 第62-69页 |
3.3 不同强度降水时空变化规律 | 第69-77页 |
3.3.1 小雨时空变化规律 | 第69-70页 |
3.3.2 中雨时空变化规律 | 第70-71页 |
3.3.3 大雨时空变化规律 | 第71-72页 |
3.3.4 暴雨时空变化规律 | 第72-73页 |
3.3.5 特大暴雨时空变化规律 | 第73-75页 |
3.3.6 降水结构时空变化规律 | 第75-7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7-80页 |
第四章 京津冀城区与郊区降水演变差异分析及归因 | 第80-115页 |
4.1 城区与郊区站点选取 | 第80-82页 |
4.1.1 城区与郊区的界定 | 第80页 |
4.1.2 城市与郊区站点选取 | 第80-82页 |
4.2 城郊不同等级降水异同分析 | 第82-99页 |
4.2.1 北京市城郊不同等级降水差异分析 | 第82-90页 |
4.2.2 天津市城郊不同等级降水差异分析 | 第90-99页 |
4.3 城郊极端降水异同分析 | 第99-108页 |
4.3.1 北京市城郊极端降水异同分析 | 第99-104页 |
4.3.2 天津市城郊极端降水异同分析 | 第104-108页 |
4.4 城市降水演变归因 | 第108-113页 |
4.4.1 城区与郊区降水演变差异归因方法 | 第108-109页 |
4.4.2 城区与郊区降水影响因子指标体系 | 第109-111页 |
4.4.3 城市降水影响因子识别 | 第111-11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3-115页 |
第五章 基于WRF-UCM的城市化降水数值模拟 | 第115-134页 |
5.1 基于WRF-UCM的降水模拟原理 | 第115-122页 |
5.1.1 WRF-UCM模型原理 | 第115-120页 |
5.1.2 WRF-UCM模型结构 | 第120-122页 |
5.2 京津冀地区降水数值模拟构建 | 第122-129页 |
5.2.1 京津冀地区WRF模式构建 | 第122-123页 |
5.2.2 降水数值模拟评价指标体系 | 第123-125页 |
5.2.3 参数化方案优选与验证 | 第125-126页 |
5.2.4 降水数值模拟对比方案设计 | 第126页 |
5.2.5 城市人为热修正方法 | 第126-129页 |
5.3 北京市城郊降水数值模拟效果评估 | 第129-130页 |
5.4 基于修正人为热方案的北京城郊降水模拟评估 | 第130-132页 |
5.4.1 基于修正人为热的北京市降水模拟 | 第130-131页 |
5.4.2 人为热方案对于城市降水影响 | 第131-132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32-134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4-13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34页 |
6.2 创新点 | 第134-135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4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46-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48-14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编的论著 | 第14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奖励 | 第149-150页 |
致谢 | 第150-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