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高分子化学(高聚物)论文

聚硅氧烷—聚丙烯酸酯—聚氨酯三元复合乳液的制备与表征

中文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38页
   ·前言第16页
   ·水性聚氨酯简介第16-21页
     ·水性聚氨酯早期的发展第16-17页
     ·水性聚氨酯的特点第17页
     ·水性聚氨酯的分类第17-18页
     ·水性聚氨酯的制备第18-19页
     ·水性聚氨酯的应用第19-20页
     ·水性聚氨酯的交联第20-21页
   ·丙烯酸酯改性水性聚氨酯第21-24页
     ·聚丙烯酸酯与水性聚氨酯乳液的共混第22-23页
     ·胶膜表面改性法第23页
     ·丙烯酸酯改性聚氨酯的复合乳液第23-24页
   ·聚硅氧烷改性水性聚氨酯第24-25页
   ·课题的提出及主要研究内容第25-27页
 参考文献第27-38页
第二章 双羟基偶联剂和双仲羟基封端聚硅氧烷的制备及表征第38-58页
   ·前言第38-39页
   ·实验部分第39-42页
     ·主要试剂第39页
     ·甲基丙烯酸甘油酯(GM)的合成第39-40页
     ·偶联剂烯丙基甘油醚(AG)的合成第40页
     ·双(缩水甘油基丙基)四甲基二硅氧烷(GTS)的合成第40页
     ·双(3-(1-甲氧基-2-羟基丙氧基)丙基)四甲基二硅氧烷(MTS)的合成第40页
     ·双(3-(1-甲氧基-2-羟基丙氧基)丙基)封端聚硅氧烷(PMTS)的合成第40-41页
     ·仪器与表征第41-42页
   ·结果与讨论第42-54页
     ·GM的合成及表征第42-45页
     ·AG的合成及表征第45-48页
     ·GTS的合成及表征第48-50页
     ·MTS的合成及表征第50-52页
     ·PMTS的制备及表征第52-54页
     ·PMTS分子量的测定第54页
   ·本章小结第54-55页
 参考文献第55-58页
第三章 偶联剂对丙烯酸酯改性聚氨酯乳液及聚合物性能的影响第58-78页
   ·前言第58页
   ·实验部分第58-62页
     ·主要试剂第58-59页
     ·丙烯酸酯改性聚氨酯乳液的制备第59页
     ·仪器与表征第59-60页
     ·PU接枝率及其计算方法第60-62页
   ·结果与讨论第62-76页
     ·PU接枝率测试方法的确立第62-64页
     ·偶联剂HEA、GM和AG的反应活性第64页
     ·偶联剂及其与PU预聚体的反应温度对PU预聚体的影响第64-66页
     ·偶联剂与PU预聚体的反应温度对复合乳液性能的影响第66-69页
     ·偶联剂用量对接枝聚合物及复合乳液性能的影响第69-74页
     ·偶联剂用量对丙烯酸酯改性聚氨酯乳胶膜性能的影响第74-76页
   ·本章小结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78页
第四章 聚硅氧烷-聚丙烯酸酯-聚氨酯三元乳液的制备、表征及胶膜性能第78-102页
   ·前言第78页
   ·实验部分第78-80页
     ·主要试剂第78-79页
     ·复合乳液的制备第79-80页
     ·仪器及表征第80页
   ·结果与讨论第80-98页
     ·PMTS分子量对聚硅氧烷改性聚氨酯二元复合乳液性能的影响第80-82页
     ·PMTS分子量对聚硅氧烷-聚丙烯酸酯-聚氨酯三元乳液性能的影响第82-87页
     ·偶联剂及PMTS对三元复合乳胶膜结构的影响第87-88页
     ·偶联剂及PMTS对三元复合乳胶膜力学性能的影响第88-90页
     ·三元复合胶膜的热失重第90-91页
     ·偶联剂及PMTS对三元复合乳胶膜吸水率及水接触角的影响第91-93页
     ·PMTS用量对偶联型复合乳液性能的影响第93-95页
     ·PMTS用量对偶联型复合乳胶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第95-98页
   ·本章小结第98-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2页
第五章 结论第102-104页
致谢第104-106页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06-108页
附件第108-124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124页

论文共12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型硅橡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提高直接液体燃料电池催化剂活性和抗中毒能力的新原理、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