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缘起与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 第8-9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1.5 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第2章 日本当代建筑空间界面特征 | 第15-33页 |
2.1 空间界面概述 | 第15-19页 |
2.1.1 空间界面的定义与分类 | 第15-17页 |
2.1.2 空间界面的属性与特性 | 第17-18页 |
2.1.3 空间界面的服务对象——空间和人 | 第18-19页 |
2.2 日本建筑空间界面发展脉络 | 第19-28页 |
2.2.1 1960s—1970s:新陈代谢派 | 第19-22页 |
2.2.2 1970s—1980s:野武士 | 第22-23页 |
2.2.3 1990s—2000s:SuperFlat派 | 第23-25页 |
2.2.4 2000s—2010s:微波涟漪 | 第25-28页 |
2.3 日本当代建筑空间界面设计特征 | 第28-31页 |
2.3.1 引入自然界复杂性 | 第29页 |
2.3.2 营造建筑的消失感 | 第29-30页 |
2.3.3 关注人体的视知觉 | 第30-31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3章 引入自然“复杂性”的空间界面 | 第33-59页 |
3.1 基于日本自然观的界面复杂 | 第33-36页 |
3.1.1 复杂性思维的传承 | 第33-34页 |
3.1.2 日本自然观的重释 | 第34-36页 |
3.2 引入复杂性的界面操作手法 | 第36-56页 |
3.2.1 散落与并置 | 第36-39页 |
3.2.2 叠置与错位 | 第39-47页 |
3.2.3 片段与倾斜 | 第47-53页 |
3.2.4 衍生与分形 | 第53-56页 |
3.3 界面复杂与空间新秩序 | 第56-5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第4章 营造建筑“消失感”的空间界面 | 第59-83页 |
4.1 基于透明性与SuperFlat现象的界面消解 | 第59-62页 |
4.1.1 透明性理论的影响 | 第59-61页 |
4.1.2 SuperFlat现象的拓展 | 第61-62页 |
4.2 营造消失感的界面操作手法 | 第62-81页 |
4.2.1 内外界面同构化 | 第63-70页 |
4.2.2 界面与环境等价化 | 第70-76页 |
4.2.3 界面的格构化与微粒化 | 第76-81页 |
4.3 界面消解与空间新尺度 | 第81-8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第5章 关注人体“视知觉”的空间界面 | 第83-103页 |
5.1 基于视知觉原理的界面异化 | 第83-86页 |
5.1.1 格塔式心理学与视知觉理论 | 第83-85页 |
5.1.2 视知觉原理下的空间感知 | 第85-86页 |
5.2 关注视知觉的界面操作手法 | 第86-99页 |
5.2.1 模糊方位感 | 第86-89页 |
5.2.2 变换尺度感 | 第89-92页 |
5.2.3 改变距离感 | 第92-95页 |
5.2.4 消除透视感 | 第95-99页 |
5.3 界面异化与空间新体验 | 第99-10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1-103页 |
第6章 结语 | 第103-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11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11-113页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