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合作创新风险的识别、传导与评估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34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29页 |
·企业风险管理的相关研究 | 第11-24页 |
·企业合作创新的相关研究 | 第24-27页 |
·企业合作创新风险的相关研究 | 第27-29页 |
·现有研究现状的述评 | 第29页 |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30页 |
·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 | 第30-32页 |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本文的结构安排 | 第31-32页 |
·研究的创新点 | 第32-34页 |
2 企业合作创新风险分析的理论基础 | 第34-45页 |
·企业合作创新的内涵与过程阶段 | 第34-38页 |
·企业合作创新的概念 | 第34-35页 |
·企业合作创新的实现条件 | 第35-36页 |
·企业合作创新过程的阶段划分 | 第36-38页 |
·企业合作创新风险的内涵与形成机制 | 第38-40页 |
·企业合作创新风险的概念 | 第38-39页 |
·企业合作创新风险的特征 | 第39页 |
·企业合作创新的风险形成机制 | 第39-40页 |
·企业合作创新的风险管理 | 第40-45页 |
·企业合作创新风险管理的概念 | 第40-41页 |
·企业合作创新风险管理的特征 | 第41-42页 |
·企业合作创新风险管理的过程 | 第42-45页 |
3 企业合作创新风险的识别 | 第45-62页 |
·企业合作创新风险识别的原则与方法 | 第45-48页 |
·企业合作创新风险识别的原则 | 第45-47页 |
·企业合作创新风险识别的方法 | 第47-48页 |
·企业合作创新风险因素的识别 | 第48-56页 |
·第一阶段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49-50页 |
·第二阶段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50-56页 |
·合作创新风险要素概述 | 第56-62页 |
·技术风险 | 第56-57页 |
·市场风险 | 第57-58页 |
·组织管理风险 | 第58-59页 |
·知识产权风险 | 第59-60页 |
·合作关系风险 | 第60-61页 |
·运作流程风险 | 第61-62页 |
4 企业合作创新风险传导路径的分析 | 第62-84页 |
·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 | 第62-64页 |
·概念模型的提出 | 第62-63页 |
·待证明的假设 | 第63-64页 |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 第64-68页 |
·变量设计 | 第64-65页 |
·研究方法 | 第65-68页 |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 第68-84页 |
·信度和效度分析 | 第68-73页 |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与修正 | 第73-79页 |
·结果分析 | 第79-82页 |
·结果启示 | 第82-84页 |
5 企业合作创新风险的评估 | 第84-108页 |
·企业合作创新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第84-86页 |
·企业合作创新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84-85页 |
·企业合作创新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85-86页 |
·企业合作创新风险评估方法与步骤 | 第86-94页 |
·企业合作创新风险评估方法的选择 | 第86-87页 |
·基于三角模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估方法的基本原理 | 第87-92页 |
·基于三角模的灰色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计算步骤 | 第92-94页 |
·企业合作创新风险评估的实例 | 第94-108页 |
·案例背景与数据收集 | 第94-95页 |
·维生素D2合作创新项目风险评估的实证 | 第95-108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3页 |
·研究结论 | 第108-109页 |
·理论贡献与实践意义 | 第109-111页 |
·理论贡献 | 第109-110页 |
·实践意义 | 第110-111页 |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第111-113页 |
·研究局限 | 第111-112页 |
·研究展望 | 第112-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19页 |
附录A 调查问卷 | 第119-120页 |
附录B 调查问卷 | 第120-124页 |
附录C 调查问卷 | 第124-125页 |
附录D 调查问卷 | 第125-127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27-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作者简介 | 第129-1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