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1 电力市场监管研究 | 第12-14页 |
1.2.2 电力交易行为分析 | 第14页 |
1.2.3 电力市场分级管控 | 第14-15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2章 电力交易违规行为识别 | 第17-36页 |
2.1 电力市场交易违规行为产生原因 | 第17-18页 |
2.2 交易前违规行为识别 | 第18-19页 |
2.2.1 基础信息虚构 | 第18-19页 |
2.2.2 经营能力与业务范围不匹配 | 第19页 |
2.3 交易中违规行为识别 | 第19-33页 |
2.3.1 多主体行为决策模型 | 第20-21页 |
2.3.2 发电企业违规行为识别 | 第21-25页 |
2.3.3 售电公司违规行为识别 | 第25-28页 |
2.3.4 电力用户违规行为识别 | 第28页 |
2.3.5 违规行为指标关联性分析 | 第28-30页 |
2.3.6 典型违规行为识别 | 第30-33页 |
2.4 交易后违规行为识别 | 第33-35页 |
2.4.1 偏差考核违约行为 | 第33-34页 |
2.4.2 违约金滞纳 | 第34-35页 |
2.5 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电力市场交易行为综合评价体系构建 | 第36-46页 |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36-37页 |
3.2 指标体系评价流程 | 第37-40页 |
3.2.1 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 第37-38页 |
3.2.2 基础指标评价过程 | 第38-39页 |
3.2.3 预警指标调整过程 | 第39-40页 |
3.3 指标体系构建 | 第40-45页 |
3.3.1 发电企业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 第40-42页 |
3.3.2 售电公司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 第42-44页 |
3.3.3 电力用户基础评价指标体系 | 第44页 |
3.3.4 预警指标评级体系 | 第44-45页 |
3.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4章 基于模糊理论的交易行为综合评价模型 | 第46-66页 |
4.1 评价因素与评语集的构建 | 第46-47页 |
4.1.1 构建评价因素集合 | 第46-47页 |
4.1.2 构建评语集 | 第47页 |
4.2 主客观因素相结合确定权重 | 第47-51页 |
4.2.1 层次分析法确定主观权重 | 第48-50页 |
4.2.2 熵权法确定客观权重 | 第50-51页 |
4.2.3 最小相对信息熵确定组合权重 | 第51页 |
4.3 交易行为综合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 第51-58页 |
4.3.1 指标隶属度确定方法 | 第51-53页 |
4.3.2 发电企业指标评价标准 | 第53-55页 |
4.3.3 售电公司指标评价标准 | 第55-57页 |
4.3.4 电力用户指标评价标准 | 第57-58页 |
4.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交易违规行为综合评价等级评定方法 | 第58-59页 |
4.5 电力市场违规行为综合评价算例 | 第59-65页 |
4.6 小结 | 第65-66页 |
第5章 基于行为分析的分级管控策略 | 第66-74页 |
5.1 基于行为分析的发电主体管控策略 | 第66-69页 |
5.1.1 市场分级准入策略 | 第67页 |
5.1.2 优先交易和优先成交策略 | 第67-68页 |
5.1.3 公共服务和优先审批策略 | 第68-69页 |
5.2 基于行为分析的售电主体管控策略 | 第69-72页 |
5.2.1 市场准入与退出策略 | 第69页 |
5.2.2 设立分级评价担保策略 | 第69-71页 |
5.2.3 分级放开增值服务策略 | 第71-72页 |
5.3 基于行为分析的电力用户主体管控策略 | 第72-73页 |
5.3.1 基础供电分级服务策略 | 第72页 |
5.3.2 电力交易优先成交策略 | 第72页 |
5.3.3 电费分时缴纳管控策略 | 第72-73页 |
5.4 小结 | 第73-74页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