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矿区多煤层重复开采致灾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1 绪论 | 第8-12页 |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8-10页 | 
| 1.2.1 国外重复开采发展状况 | 第9页 | 
| 1.2.2 国内重复开采发展状况 | 第9-10页 | 
| 1.3 研究内容及其技术路线 | 第10-12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1.3.2 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2 研究区域采动损害现状调查 | 第12-21页 | 
| 2.1 概述 | 第12-15页 | 
| 2.1.1 自然地理 | 第13-14页 | 
| 2.1.2 地形地貌 | 第14-15页 | 
| 2.2 研究区域地质水文条件 | 第15-16页 | 
| 2.2.1 地质采矿条件 | 第15-16页 | 
| 2.2.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16页 | 
| 2.3 研究区域开采情况说明 | 第16-18页 | 
| 2.4 研究区域采动损害调查 | 第18-21页 | 
| 2.4.1 采动区地表情况简介 | 第18页 | 
| 2.4.2 采动区采动损害程度调查 | 第18-21页 | 
| 3 重复开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研究 | 第21-40页 | 
| 3.1 复采地表移动观测站的布设与观测 | 第21-23页 | 
| 3.1.1 工作面概况 | 第21页 | 
| 3.1.2 观测站的布设与观测概况 | 第21-23页 | 
| 3.2 复采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分析 | 第23-31页 | 
| 3.2.1 移动变形曲线绘制 | 第23-28页 | 
| 3.2.2 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分析 | 第28-31页 | 
| 3.3 复采地表移动变形参数求取 | 第31-40页 | 
| 3.3.1 充分采动程度分析 | 第31页 | 
| 3.3.2 移动过程中的参数计算 | 第31-34页 | 
| 3.3.3 移动稳定后的参数计算 | 第34-40页 | 
| 4 矿区复采致灾成因及其规律研究 | 第40-63页 | 
| 4.1 首复采地表移动变形分析 | 第40-42页 | 
| 4.1.1 首复采地表移动变形最大值分析 | 第40页 | 
| 4.1.2 首复采地表动态变形参数分析 | 第40-41页 | 
| 4.1.3 首复采稳定后角值参数分析 | 第41页 | 
| 4.1.4 首复采预计参数分析 | 第41-42页 | 
| 4.2 复采地表裂缝成因及其规律研究 | 第42-53页 | 
| 4.2.1 地表裂缝的形成及形态分布 | 第42-44页 | 
| 4.2.2 地表裂缝发育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4-52页 | 
| 4.2.3 地表裂缝的分布规律 | 第52-53页 | 
| 4.3 建筑物损害成因及其规律研究 | 第53-60页 | 
| 4.3.1 建筑物损害的形成及形态分布 | 第53-55页 | 
| 4.3.2 建筑物损害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55-57页 | 
| 4.3.3 建筑物复采损害现场调查分析 | 第57-60页 | 
| 4.3.4 建筑物损害的分布规律 | 第60页 | 
| 4.4 不同地区(山区)复采致灾规律探讨 | 第60-63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63-64页 | 
| 5.1 结论 | 第63页 | 
| 5.2 展望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