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定量分析方法 | 第11-14页 |
1.2.2 定性分析方法 | 第14-15页 |
1.2.3 非确定性分析方法 | 第15-17页 |
1.2.4 存在的问题和缺陷 | 第17-18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本文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及指标体系构建 | 第20-31页 |
2.1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20-24页 |
2.1.1 边坡岩体性质及组合特征 | 第20-21页 |
2.1.2 地质构造 | 第21页 |
2.1.3 结构面 | 第21-22页 |
2.1.4 地形地貌 | 第22页 |
2.1.5 地震作用 | 第22-23页 |
2.1.6 风化作用 | 第23页 |
2.1.7 坡体植被作用 | 第23页 |
2.1.8 人类活动 | 第23-24页 |
2.1.9 水的影响 | 第24页 |
2.2 构建边坡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 | 第24-30页 |
2.2.1 岩石质量指标(RQD) | 第25页 |
2.2.2 结构特征 | 第25页 |
2.2.3 地震烈度 | 第25-26页 |
2.2.4 粘聚力和内摩擦角 | 第26-27页 |
2.2.5 边坡高度 | 第27-28页 |
2.2.6 日最大降雨量 | 第28-29页 |
2.2.7 软化系数 | 第29页 |
2.2.8 边坡稳定性评价指标分级标准 | 第29-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3章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功效系数法理论 | 第31-38页 |
3.1 功效系数法基本原理 | 第31-32页 |
3.1.1 选取评价指标 | 第31页 |
3.1.2 确定满意值与不允许值 | 第31页 |
3.1.3 确定评价指标的单项功效系数 | 第31-32页 |
3.1.4 计算总功效系数 | 第32页 |
3.2 功效系数法理论研究与应用现状 | 第32-35页 |
3.2.1 在企业绩效和财务风险预警的应用 | 第33页 |
3.2.2 在采矿行业的应用 | 第33-34页 |
3.2.3 在工程领域的应用 | 第34页 |
3.2.4 功效系数法运用于边坡稳定分析的可行性研究 | 第34-35页 |
3.3 CRITIC赋权法理论 | 第35-37页 |
3.3.1 CRITIC赋权法概述 | 第35页 |
3.3.2 CRITIC法确定权重的步骤 | 第35-36页 |
3.3.3 CRITIC法应用于边坡稳定性评价的可行性研究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王家湾边坡稳定性评价 | 第38-60页 |
4.1 工程概况 | 第38-40页 |
4.1.1 工程地质条件 | 第38-39页 |
4.1.2 水文地质条件 | 第39-40页 |
4.1.3 边坡体物质特征 | 第40页 |
4.2 筛选边坡稳定性评价指标及确定权重 | 第40-51页 |
4.2.1 边坡稳定性评价指标初步选取 | 第41页 |
4.2.2 CRITIC法相关数据的处理 | 第41-43页 |
4.2.3 通过相关分析和CRITIC法筛选指标 | 第43-50页 |
4.2.4 基于CRITIC法的边坡稳定性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 第50-51页 |
4.3 功效系数法应用于边坡稳定性分析需改进之处 | 第51-53页 |
4.3.1 确定边坡稳定性评价指标的标准值 | 第51-52页 |
4.3.2 改进的功效系数法评分公式 | 第52-53页 |
4.3.3 基于改进功效系数法边坡稳定性评价等级划分 | 第53页 |
4.4 王家湾边坡稳定性实例分析 | 第53-57页 |
4.4.1 王家湾 1 | 第53-55页 |
4.4.2 王家湾 2 | 第55-57页 |
4.5 可拓理论对评价结果的进一步验证 | 第57-5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结论 | 第60-63页 |
5.1 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项目情况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