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俨生平及其华严思想
内容提要 | 第1-7页 |
前言 | 第7-18页 |
1. 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 第7-9页 |
2.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 第9-12页 |
3. 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第1章 智俨与华严思想 | 第18-47页 |
·《华严经》及华严宗的形成 | 第18-32页 |
·《华严经》的形成与汉译 | 第18-27页 |
·华严宗的形成 | 第27-32页 |
·智俨的生平及其著作 | 第32-46页 |
·智俨的生平 | 第32-39页 |
·智俨的著作 | 第39-46页 |
小结 | 第46-47页 |
第2章 智俨的判教思想 | 第47-75页 |
·佛教判教的意义 | 第47-50页 |
·慧光、真谛及杜顺判教说 | 第50-55页 |
·慧光的判教说 | 第50-51页 |
·真谛三藏的判教说 | 第51-52页 |
·杜顺的判教说 | 第52-55页 |
·智俨的判教思想 | 第55-74页 |
·渐、顿、圆的三教判 | 第55-59页 |
·小乘、三乘及一乘 | 第59-60页 |
·同教、别教之判 | 第60-65页 |
·五位判教说 | 第65-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第3章 智俨的六相思想 | 第75-100页 |
·六相的提出 | 第76-78页 |
·地论师之六相义 | 第78-83页 |
·世亲之六相义 | 第78-80页 |
·慧远之六相义 | 第80-83页 |
·智俨论六相 | 第83-94页 |
·智俨与六相思想的渊源 | 第83-85页 |
·智俨对六相的解读 | 第85-94页 |
·法藏对智俨六相思想的展开 | 第94-98页 |
小结 | 第98-100页 |
第4章 智俨的十玄思想 | 第100-118页 |
·十玄思想的渊源 | 第100-105页 |
·智俨的十玄思想 | 第105-114页 |
·十对的内涵 | 第105-108页 |
·智俨对十玄门的解读 | 第108-114页 |
·法藏等对智俨十玄说的继承与发展 | 第114-117页 |
小结 | 第117-118页 |
第5章 智俨的法界缘起思想 | 第118-139页 |
·缘起的渊源 | 第118-122页 |
·缘起大意 | 第118-119页 |
·三类缘起 | 第119-122页 |
·智俨的缘起观 | 第122-133页 |
·《搜玄记》中缘起说 | 第122-126页 |
·其它著作缘起思想 | 第126-133页 |
·智俨的性起观 | 第133-136页 |
小结 | 第136-139页 |
结语 | 第139-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5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0-151页 |
中文摘要 | 第151-154页 |
ABSTRACT | 第154-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