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8-11页 | 
| Abstract | 第11-14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5-29页 | 
| 1.1 细胞自噬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 1.1.1 细胞自噬概述 | 第15-16页 | 
| 1.1.2 自噬相关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研究 | 第16-19页 | 
| 1.1.3 细胞自噬的检测方法 | 第19-21页 | 
| 1.2 昆虫自噬相关研究进展 | 第21-23页 | 
| 1.2.1 果蝇自噬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 1.2.2 家蚕自噬的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 1.3 杆状病毒与宿主互作研究 | 第23-29页 | 
| 1.3.1 杆状病毒概述 | 第23-25页 | 
| 1.3.2 杆状病毒感染引起的宿主应激反应 | 第25-27页 | 
| 1.3.3 病毒感染与细胞自噬的关系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 1.3.4 杆状病毒与细胞自噬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 第二章 引言 | 第29-31页 | 
| 2.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 第29页 | 
| 2.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9-30页 | 
| 2.3 技术路线 | 第30-31页 | 
| 第三章 BmNPV感染对家蚕细胞自噬的影响 | 第31-47页 |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1-41页 | 
| 3.1.1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 3.1.2 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31-34页 | 
| 3.1.3 主要仪器 | 第34-35页 | 
| 3.1.4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35-41页 |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 3.2.1 BmNPV感染家蚕细胞后自噬小体的形成 | 第41页 | 
| 3.2.2 BmNPV感染家蚕细胞后ATG8-GFP荧光聚点分析 | 第41-42页 | 
| 3.2.3 BmNPV感染家蚕细胞后ATG8蛋白转化 | 第42-43页 | 
| 3.2.4 BmNPV诱导细胞自噬流的检测 | 第43-45页 | 
| 3.3 讨论 | 第45-47页 | 
| 第四章 自噬相关基因对BmNPV感染家蚕细胞的影响 | 第47-61页 |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7-52页 | 
| 4.1.1 实验材料 | 第47页 | 
| 4.1.2 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47页 | 
| 4.1.3 主要仪器 | 第47页 | 
| 4.1.4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47-52页 |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8页 | 
| 4.2.1 BmAtgs基因的保守性分析 | 第52页 | 
| 4.2.2 BmNPV感染影响细胞自噬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 | 第52-54页 | 
| 4.2.3 BmAtgs基因过表达和敲除载体构建与验证分析 | 第54-55页 | 
| 4.2.4 BmAtgs基因过表达对下游Atg表达的影响 | 第55-56页 | 
| 4.2.5 BmAtgs基因过表达和敲除对病毒感染的影响 | 第56-58页 | 
| 4.3 讨论 | 第58-61页 | 
| 第五章 自噬相关基因对BmNPV感染家蚕个体的影响 | 第61-75页 | 
| 5.1 材料与方法 | 第61-63页 | 
| 5.1.1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 5.1.2 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61-62页 | 
| 5.1.3 主要仪器 | 第62页 | 
| 5.1.4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62-63页 | 
| 5.2 结果与分析 | 第63-72页 | 
| 5.2.1 转基因品系的建立和筛选 | 第63-65页 | 
| 5.2.2 转基因品系的分子鉴定 | 第65页 | 
| 5.2.3 转基因家蚕感染BmNPV致死率的统计分析 | 第65-66页 | 
| 5.2.4 转基因家蚕感染BmNPV对病毒关键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66-68页 | 
| 5.2.5 转基因家蚕感染BmNPV对病毒增殖复制的影响 | 第68页 | 
| 5.2.6 BmAtg13转基因敲除质粒的构建、筛选和鉴定 | 第68-70页 | 
| 5.2.7 BmAtg13-KO品系对病毒感染的影响 | 第70-71页 | 
| 5.2.8 转基因品系的表型和变态发育情况的分析 | 第71-72页 | 
| 5.3 讨论 | 第72-75页 | 
| 第六章 BmAtg13影响BmNPV感染效率机制的研究 | 第75-95页 | 
| 6.1 材料与方法 | 第75-81页 | 
| 6.1.1 实验材料 | 第75页 | 
| 6.1.2 试剂及溶液配制 | 第75-76页 | 
| 6.1.3 主要仪器 | 第76-77页 | 
| 6.1.4 实验方法和步骤 | 第77-81页 | 
| 6.2 结果与分析 | 第81-91页 | 
| 6.2.1 BmAtg13保守性分析 | 第81-83页 | 
| 6.2.2 BmATG13互作蛋白的筛选 | 第83-84页 | 
| 6.2.3 BmATG13与互作病毒蛋白的免疫荧光共定位分析 | 第84-87页 | 
| 6.2.4 BmATG13与互作蛋白的免疫共沉淀验证 | 第87页 | 
| 6.2.5 病毒Bro-B与BmATG13互作结构域的鉴定 | 第87-90页 | 
| 6.2.6 BmAtg13与Bro-B的相互调控分析 | 第90-91页 | 
| 6.3 讨论 | 第91-95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结论 | 第95-97页 | 
| 论文创新点 | 第97-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9-113页 |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 | 第113-115页 | 
| 致谢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