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3页 |
1.1 褪黑素简介 | 第14页 |
1.2 褪黑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4-17页 |
1.2.1 调节植物的生长 | 第14-15页 |
1.2.2 维持细胞膜的稳定 | 第15-16页 |
1.2.3 抑制叶绿素的分解 | 第16页 |
1.2.4 抗氧化作用 | 第16-17页 |
1.3 干旱胁迫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7-20页 |
1.3.1 对植物形态特征的影响 | 第17-18页 |
1.3.2 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和光合作用 | 第18页 |
1.3.3 对生物膜及活性氧代谢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4 干旱胁迫对渗透调节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19-20页 |
1.4 多年生黑麦草抗旱性的研究 | 第20-21页 |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1-22页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22-23页 |
第二章 褪黑素溶液浸种对多年生黑麦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第23-29页 |
2.1 引言 | 第23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2.2.1 褪黑素溶液的配置 | 第23-24页 |
2.2.2 发芽势的测定 | 第24页 |
2.2.3 发芽率的测定 | 第24页 |
2.2.4 组织含水量的测定 | 第24页 |
2.3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24页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24-27页 |
2.4.1 褪黑素浸种对多年生黑麦草发芽势的影响 | 第24-25页 |
2.4.2 褪黑素浸种对多年生黑麦草发芽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2.4.3 褪黑素浸种对多年生黑麦草组织含水量的影响 | 第26-27页 |
2.5 结论与讨论 | 第27-29页 |
第三章 褪黑素浸种对多年生黑麦草苗期生长的影响 | 第29-39页 |
3.1 引言 | 第29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3.2.1 褪黑素溶液的配置 | 第29-30页 |
3.2.2 叶片长度的测量 | 第30页 |
3.2.3 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组织含水量的计算方法 | 第30页 |
3.3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30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3.4.1 褪黑素浸种对多年生黑麦草叶片长度的影响 | 第30-32页 |
3.4.2 褪黑素浸种对多年生黑麦草幼苗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 第32页 |
3.4.3 褪黑素浸种对多年生黑麦草地上生物量干重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4 褪黑素浸种对多年生黑麦草组织含水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3.4.5 褪黑素浸种对多年生黑麦草地下部分生物量的影响 | 第34页 |
3.4.6 褪黑素浸种对多年生黑麦草根冠比的影响 | 第34-36页 |
3.5 结论与讨论 | 第36-39页 |
第四章 褪黑素溶液预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抗旱性的影响 | 第39-49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39-42页 |
4.2.1 实验材料及生长条件 | 第39-40页 |
4.2.2 实验方法 | 第40页 |
4.2.3 褪黑素溶液的配置 | 第40页 |
4.2.4 草坪质量 | 第40页 |
4.2.5 光化学效率 | 第40-41页 |
4.2.6 叶绿素含量 | 第41页 |
4.2.7 叶片的相对含水量 | 第41页 |
4.2.8 电解质外渗 | 第41-42页 |
4.3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42页 |
4.4 结果与分析 | 第42-46页 |
4.4.1 褪黑素预处理对干旱胁迫条件下多年生黑麦草TQ的影响 | 第42页 |
4.4.2 褪黑素溶液预处理对干旱胁迫条件下多年生黑麦草叶片RWC的影响 | 第42-43页 |
4.4.3 褪黑素预处理对干旱胁迫条件下多年生黑麦草细胞膜稳定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4.4.4 褪黑素预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叶片光化学效率的影响 | 第44页 |
4.4.5 褪黑素预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44-46页 |
4.4.6 褪黑素预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叶片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第46页 |
4.5 结论与讨论 | 第46-49页 |
第五章 褪黑素溶液预处理提高多年生黑麦草抗旱性的机理分析 | 第49-76页 |
5.1 引言 | 第49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5.2.1 实验材料及生长条件 | 第49页 |
5.2.2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5.2.3 褪黑素溶液的配置 | 第50页 |
5.2.4 相关生理指标的测定 | 第50页 |
5.2.5 酶提取液的制备 | 第50页 |
5.2.6 MDA含量的测定 | 第50-51页 |
5.2.7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 第51页 |
5.2.8 SOD、CAT、POD活性的测定 | 第51-52页 |
5.2.9 代谢产物的提取和衍生化反应 | 第52页 |
5.2.10 GC-MS分析 | 第52页 |
5.3 数据统计及分析 | 第52-53页 |
5.4 结果与分析 | 第53-72页 |
5.4.1 25μM褪黑素溶液预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草坪质量的影响 | 第53-54页 |
5.4.2 25μM褪黑素溶液预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第54页 |
5.4.3 25μM褪黑素溶液预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Fv/Fm的影响 | 第54-55页 |
5.4.4 25μM褪黑素溶液预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 | 第55-56页 |
5.4.5 25μM褪黑素溶液预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细胞膜稳定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第56-58页 |
5.4.6 25μM褪黑素溶液预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第58页 |
5.4.7 25μM褪黑素溶液预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抗氧化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58-61页 |
5.4.8 25μM褪黑素溶液预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代谢产物积累的影响 | 第61-72页 |
5.5 结论与讨论 | 第72-76页 |
5.5.1 褪黑素处理通过改善相关生理指标,提高多年生黑麦草的抗旱性 | 第72-73页 |
5.5.2 干旱胁迫条件下,褪黑素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第73-74页 |
5.5.3 褪黑素处理通过提高渗透调节物质的表达,提高多年生黑麦草的抗旱性 | 第74-7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结论 | 第76页 |
6.2 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87-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