羁押审查程序要素论
序 | 第1-5页 |
摘要 | 第5-10页 |
Abstract | 第10-19页 |
引言 | 第19-23页 |
第1章 羁押审查程序概述 | 第23-44页 |
·羁押概说 | 第23-30页 |
·羁押的性质、目的 | 第23-28页 |
·羁押与逮捕、刑事拘留关系梳理 | 第28-30页 |
·羁押审查程序要素概说 | 第30-34页 |
·法律程序的含义及功能 | 第30-32页 |
·羁押审查程序的构成要素 | 第32-34页 |
·羁押审查概说 | 第34-44页 |
·刑事诉讼中的司法审查 | 第35-39页 |
·我国羁押审查之现状 | 第39-40页 |
·域外羁押司法审查的种类 | 第40-42页 |
·羁押审查程序司法化的确立及意义 | 第42-44页 |
第2章 羁押审查程序主体 | 第44-66页 |
·我国羁押审查主体之现状 | 第44-45页 |
·域外羁押审查主体之考察 | 第45-49页 |
·传统大陆法系的预审法官 | 第45-47页 |
·英美法系的治安法官 | 第47-48页 |
·国际刑事司法准则中的相关规定 | 第48-49页 |
·我国羁押审查权归属的理论争议及评价 | 第49-56页 |
·检察机关审查说 | 第49-52页 |
·法院审查说 | 第52-54页 |
·双重审查说 | 第54-55页 |
·笔者的主张 | 第55-56页 |
·完善我国羁押审查主体之思考 | 第56-60页 |
·建立羁押审查法官制 | 第56-58页 |
·完善审查羁押的组织形式 | 第58-60页 |
·羁押审查程序的启动主体 | 第60-66页 |
·启动主体之一:羁押申请机关 | 第61-62页 |
·启动主体之二:羁押相对人 | 第62-63页 |
·启动主体之三:羁押决定机关 | 第63-66页 |
第3章 羁押审查内容 | 第66-92页 |
·羁押的实质要件 | 第66-84页 |
·我国羁押实质要件之现状及问题 | 第66-68页 |
·域外羁押实质要件之考察 | 第68-77页 |
·完善我国羁押实质要件之思考 | 第77-84页 |
·羁押审查范围 | 第84-92页 |
·域外羁押审查范围之考察 | 第84-87页 |
·我国羁押审查范围之思考 | 第87-92页 |
第4章 羁押审查程式 | 第92-113页 |
·我国羁押审查程式之现状及问题 | 第92-94页 |
·检察机关的审查程式 | 第92-93页 |
·法院的审查程式 | 第93页 |
·我国羁押审查程式之特点及问题 | 第93-94页 |
·域外羁押审查程式之考察 | 第94-102页 |
·传统大陆法系的羁押审查程式 | 第95-99页 |
·英美法系的羁押审查程式 | 第99-102页 |
·完善我国羁押审查程式之思考 | 第102-113页 |
·确立不公开的言词审查模式 | 第102-103页 |
·明确审查时间和告知义务 | 第103-106页 |
·明确羁押审查中法官庭外调查方式 | 第106-107页 |
·确立羁押审查程序的诉讼构造 | 第107-110页 |
·明确羁押裁判文书的性质和形式 | 第110-113页 |
第5章 羁押审查中的证明 | 第113-142页 |
·概说 | 第113-120页 |
·羁押证明性质 | 第113-115页 |
·羁押证明主体 | 第115-118页 |
·羁押证明对象 | 第118-119页 |
·羁押证明的时空维度 | 第119-120页 |
·羁押证明责任分配 | 第120-131页 |
·我国羁押证明责任分配之现状 | 第121-122页 |
·域外羁押证明责任分配之考察 | 第122-124页 |
·羁押证明责任分配原则 | 第124-128页 |
·完善我国羁押证明责任之思考 | 第128-131页 |
·羁押证明标准 | 第131-142页 |
·我国羁押证明标准之现状 | 第131-132页 |
·域外羁押证明标准之考察 | 第132-135页 |
·完善我国羁押证明标准之前提条件 | 第135-137页 |
·完善我国羁押证明标准之思考 | 第137-142页 |
第6章 羁押司法救济 | 第142-161页 |
·我国羁押救济之现状及问题 | 第142-144页 |
·域外羁押司法救济之考察 | 第144-152页 |
·传统大陆法系的羁押司法救济 | 第144-148页 |
·英美法系的羁押司法救济 | 第148-152页 |
·完善我国羁押司法救济之思考 | 第152-161页 |
·建立我国违法羁押的程序性制裁机制 | 第152-154页 |
·设立“中间上诉”程序 | 第154-155页 |
·禁止驳回后继续拘禁 | 第155-157页 |
·严格限制同一案件再次羁押 | 第157-161页 |
结语 | 第161-165页 |
参考文献 | 第165-171页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71-173页 |
后记 | 第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