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1.绪论 | 第14-25页 |
1.1 研究的背景 | 第14-15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3 研究的内容 | 第16-17页 |
1.4 研究的方法 | 第17-19页 |
1.4.1 文献查阅 | 第17页 |
1.4.2 实地调研 | 第17页 |
1.4.3 案例分析 | 第17-18页 |
1.4.4 归纳总结 | 第18-19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0-23页 |
1.6.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1.6.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21-23页 |
1.7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3-25页 |
1.7.1 金石文化 | 第23-24页 |
1.7.2 古代公共园林 | 第24页 |
1.7.3 层次分析法 | 第24-25页 |
2.西泠印社历史沿革及现状概述 | 第25-31页 |
2.1 西泠印社历史沿革 | 第25-27页 |
2.1.1 形成起源期 | 第25-26页 |
2.1.2 发展停滞期 | 第26-27页 |
2.1.3 恢复繁荣期 | 第27页 |
2.2 西泠印社现状概述 | 第27-30页 |
2.2.1 地理区位概况 | 第27-29页 |
2.2.2 地域文化背景 | 第29-30页 |
2.2.3 文化学术地位 | 第30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3.西泠印社园林景观研究 | 第31-58页 |
3.1 西泠印社景观空间 | 第31-37页 |
3.1.1 山水构架分析 | 第31-32页 |
3.1.2 功能分区分析 | 第32-33页 |
3.1.3 空间处理分析 | 第33-37页 |
3.2 西泠印社建筑营造 | 第37-46页 |
3.2.1 灵活有序的建筑布局 | 第37-39页 |
3.2.2 类型多样的建筑形态 | 第39-45页 |
3.2.3 建筑外观及室内陈设 | 第45-46页 |
3.3 西泠印社水景营建 | 第46-49页 |
3.3.1 以小见大的手法 | 第46-47页 |
3.3.2 显隐结合的方式 | 第47-48页 |
3.3.3 穿插呼应的形式 | 第48-49页 |
3.4 西泠印社植物种植 | 第49-57页 |
3.4.1 内涵丰富的空间意蕴 | 第49-55页 |
3.4.2 季相变化的时序转换 | 第55-56页 |
3.4.3 托物言志的园景文化 | 第56-5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4.西泠印社园林景观文化研究 | 第58-90页 |
4.1 西泠印社金石文化与景观 | 第58-71页 |
4.1.1 小龙泓洞——借景喻情 | 第58-60页 |
4.1.2 小盘谷——借景喻情 | 第60-61页 |
4.1.3 岁青岩——铭刻记事 | 第61-62页 |
4.1.4 汉三老石碑——铭刻记事 | 第62-64页 |
4.1.5 阿弥陀经幢——铭刻记事 | 第64页 |
4.1.6 “西泠印社”石刻——点题意境 | 第64-66页 |
4.1.7 华严经塔——点题意境 | 第66页 |
4.1.8 书条石碑廊——点题意境 | 第66-68页 |
4.1.9 林间石刻——幽深趣隐 | 第68-69页 |
4.1.10 泉池石刻——洗心涤虑 | 第69-70页 |
4.1.11 金石文化意境营造总结 | 第70-71页 |
4.2 西泠印社篆刻文化与景观 | 第71-77页 |
4.2.1 疏密相间的章法布局 | 第72-73页 |
4.2.2 虚实互生的造景方式 | 第73-75页 |
4.2.3 断续相衔的边界处理 | 第75-76页 |
4.2.4 方寸之中,气象万千的整体意境 | 第76-77页 |
4.3 西泠印社匾联文化与景观 | 第77-84页 |
4.3.1 匾联的类型 | 第77-83页 |
4.3.2 匾联的形态特征 | 第83页 |
4.3.3 匾联的空间特征 | 第83-84页 |
4.3.4 匾联的文化特征 | 第84页 |
4.4 西泠印社名流文化与景观 | 第84-88页 |
4.4.1 文人社团 | 第84-85页 |
4.4.2 历代先贤 | 第85-88页 |
4.4.3 名人轶事 | 第88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8-90页 |
5.基于AHP层次分析法总结归纳西泠印社园林景观文化特色 | 第90-106页 |
5.1 AHP层次分析法 | 第90-102页 |
5.1.1 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 | 第91页 |
5.1.2 各级指标评价模型及指标描述 | 第91-93页 |
5.1.3 西泠印社园林景观文化特色评价指标权重计算 | 第93-101页 |
5.1.4 小结 | 第101-102页 |
5.2 西泠印社园林景观文化特色 | 第102-106页 |
5.2.1 历史文化悠久的古代公共园林 | 第102-103页 |
5.2.2 以金石文化作为园林景观文化内涵的独特性 | 第103-104页 |
5.2.3 景观空间与造型的写意特殊性区别于其他传统园林 | 第104-105页 |
5.2.4 形成了随势生机、文景相依的整体特征 | 第105-106页 |
6.金石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与实践 | 第106-127页 |
6.1 金石文化在现代园林景观中的应用 | 第106-114页 |
6.1.1 城市公园及旅游区 | 第106-110页 |
6.1.2 校园景观 | 第110-112页 |
6.1.3 街道、纪念馆及地产景观 | 第112-114页 |
6.2 金石文化主题景观项目设计实践 | 第114-127页 |
6.2.1 整体定位 | 第114-115页 |
6.2.2 空间营造 | 第115-118页 |
6.2.3 植物种植 | 第118-120页 |
6.2.4 金石文化 | 第120-12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0页 |
结论 | 第127-128页 |
展望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4页 |
个人简介 | 第134-135页 |
指导教师简介 | 第135-136页 |
获得成果目录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