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4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1.2 山西焦化产能及煤炭资源利用现状 | 第15-17页 |
1.2.1 山西焦化产能利用现状 | 第15-16页 |
1.2.2 山西煤炭资源利用现状 | 第16-17页 |
1.3 煤焦化及焦炭质量的影响因素 | 第17-26页 |
1.3.1 煤焦化转化过程及其与煤质特性的关系 | 第17-24页 |
1.3.2 影响焦炭质量的因素 | 第24-26页 |
1.4 煤焦的气化及其影响因素 | 第26-33页 |
1.4.1 不同气化技术及其对原料特性要求 | 第26-27页 |
1.4.2 煤焦气化反应性的影响因素 | 第27-32页 |
1.4.3 煤焦气化反应性的预测模型 | 第32-33页 |
1.5 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44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44-50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44页 |
2.2 煤样选取 | 第44-45页 |
2.3 实验装置 | 第45-47页 |
2.3.1 气化焦的制备装置 | 第45页 |
2.3.2 气化焦的气化评价装置 | 第45-46页 |
2.3.3 微波消解仪 | 第46-47页 |
2.4 样品的分析及表征 | 第47-49页 |
2.4.1 氮气吸附表征 | 第47页 |
2.4.2 X射线衍射测试 | 第47-48页 |
2.4.3 扫描电镜(SEM)表征 | 第48页 |
2.4.4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光谱仪(ICP)测试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
第三章 坩埚法制备气化焦条件的确立及配煤方案的优化 | 第50-64页 |
3.1 引言 | 第50-51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51-53页 |
3.2.1 坩埚焦的制备 | 第51页 |
3.2.2 焦炭的二氧化碳反应性(CRI)及反应后强度(CSR)的测试 | 第51-52页 |
3.2.3 焦炭物理结构及微晶结构的表征 | 第52-5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3-61页 |
3.3.1 工业焦与坩埚焦性质及结构的差异 | 第53-55页 |
3.3.2 坩埚法制备气化焦条件的确立 | 第55-59页 |
3.3.3 气化焦配煤方案的优化 | 第59-61页 |
3.4 主要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第四章 煤种间相互作用对配合煤黏结性的影响 | 第64-86页 |
4.1 引言 | 第64-6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65-69页 |
4.2.1 实验样品 | 第65-66页 |
4.2.2 样品的表征及测试 | 第66-6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9-82页 |
4.3.1 配合煤比例对黏结性的影响 | 第69-77页 |
4.3.2 长焰煤和气煤对配合煤黏结性的影响 | 第77-80页 |
4.3.3 煤种间相互作用对成焦性的影响 | 第80-82页 |
4.4 主要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第五章 配合煤比例对气化焦性质及结构的影响 | 第86-110页 |
5.1 引言 | 第8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6-88页 |
5.2.1 气化焦的制备 | 第86-87页 |
5.2.2 焦的质量评价 | 第87-88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8-106页 |
5.3.1 配合煤比例对气化焦性质的影响 | 第88-95页 |
5.3.2 配合煤比例对气化焦结构的影响 | 第95-99页 |
5.3.3 配合煤性质与气化焦结构的内在关联 | 第99-102页 |
5.3.4 气化焦性质与结构的内在关联 | 第102-104页 |
5.3.5 气化焦反应性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104-106页 |
5.4 主要结论 | 第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0页 |
第六章 配合煤比例对气化焦水蒸气气化反应特性的影响 | 第110-126页 |
6.1 引言 | 第110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10-112页 |
6.2.1 气化焦的水蒸气气化反应的测试 | 第110-111页 |
6.2.2 气化焦及配合煤中矿物质含量测试 | 第111页 |
6.2.3 脱矿物质煤样的制备 | 第111-11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2-123页 |
6.3.1 配合煤比例对气化焦水蒸气气化反应性的影响 | 第112-115页 |
6.3.2 配合煤比例对产品气释放及分布的影响 | 第115-120页 |
6.3.3 矿物质的脱除对气化焦反应性的影响 | 第120-123页 |
6.4 主要结论 | 第123-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26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26-130页 |
7.1 主要结论 | 第126-127页 |
7.2 论文创新点 | 第127页 |
7.3 进一步工作建议 | 第127-130页 |
个人简介 | 第130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13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