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48页 |
1.1 引言 | 第12-13页 |
1.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研究领域概述 | 第13-17页 |
1.2.1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机理 | 第13-14页 |
1.2.2 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发展历史 | 第14-15页 |
1.2.3 纳米化和碳包覆对储锂性能的影响 | 第15-17页 |
1.3 超导材料研究领域概述 | 第17-30页 |
1.3.1 超导现象与理论发展 | 第17-18页 |
1.3.2 新型超导材料探索历史 | 第18-30页 |
1.4 本论文选题背景 | 第30-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48页 |
第二章 碳包覆FePS_3@C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其锂存储性能研究 | 第48-62页 |
2.1 引言 | 第48-49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49-50页 |
2.2.1 样品制备 | 第49页 |
2.2.2 产物表征 | 第49-50页 |
2.2.3 电化学性能表征 | 第50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50-56页 |
2.3.1 碳包覆FePS_3@C纳米复合物的结构和成分表征 | 第50-52页 |
2.3.2 碳包覆FePS_3@C纳米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 | 第52-5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第三章 蜂窝状CoPS@C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在HER,OER和锂离子电池领域的性能研究 | 第62-82页 |
3.1 引言 | 第62-6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3-64页 |
3.2.1 样品制备 | 第63页 |
3.2.2 产物表征 | 第63-64页 |
3.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6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64-73页 |
3.3.1 蜂窝状CoPS@C纳米复合物的结构和成分表征 | 第64-67页 |
3.3.2 蜂窝状CoPS@C纳米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 | 第67-7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82页 |
第四章 碳包覆Ge@C和GeX@C (X=S,Se)复合物的简便合成及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 | 第82-98页 |
4.1 引言 | 第82-83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83-84页 |
4.2.1 样品制备 | 第83页 |
4.2.2 产物表征 | 第83页 |
4.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 第83-84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84-91页 |
4.3.1 碳包覆Ge@C和GeX@C(X=S,Se)复合物的结构和成分表征 | 第84-87页 |
4.3.2 碳包覆Ge@C和GeX@C(X=S,Se)复合物的电化学性能 | 第87-9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
第五章 铅掺杂对α -BiPd和β-Bi_2Pd合金超导电性的影响研究 | 第98-110页 |
5.1 引言 | 第98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98-99页 |
5.2.1 样品制备 | 第98-99页 |
5.2.2 产物表征 | 第99页 |
5.2.3 超导性能测试 | 第9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99-106页 |
5.3.1 α-BiPd和β-Bi_2Pd掺杂合金样品的结构和成分表征 | 第99-104页 |
5.3.2 α-BiPd和β-Bi_2Pd掺杂合金样品的超导性能 | 第104-10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6-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0页 |
第六章 铋掺杂对新颖的Pb_2Pd合金超导电性的影响研究 | 第110-122页 |
6.1 引言 | 第110-111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11-112页 |
6.2.1 样品制备 | 第111页 |
6.2.2 产物表征 | 第111页 |
6.2.3 超导性能测试和理论模拟 | 第111-112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12-117页 |
6.3.1 Pb_2Pd掺杂合金样品的结构和成分表征 | 第112-113页 |
6.3.2 Pb_2Pd掺杂合金样品的超导性能和母体理论模拟分析 | 第113-117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第七章 本论文的总结及对未来的展望 | 第122-124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