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

聚球藻(Synechococcus cf. elongatus)生长与海区再生氮的定量关系研究

摘要第10-12页
ABSTRACT第12-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0页
    1.1 微食物环与氮营养盐再生第14-16页
    1.2 关于微型鞭毛虫氮营养盐再生的研究方法第16-17页
        1.2.1 化学计量法第16-17页
        1.2.2 同位素稀释法第17页
    1.3 微型鞭毛虫营养盐再生的主要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第17-18页
    1.4 藻类检测法指示营养盐浓度的可行性论证第18-19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意义第19-20页
第二章 聚球藻的除菌与最适生长条件的确立第20-40页
    2.1 引言第20-21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21-25页
        2.2.1 实验材料第21页
        2.2.2 实验方法第21-24页
        2.2.3 分析检测第24-25页
    2.3 结果第25-33页
        2.3.1 抗生素的选择第25-27页
        2.3.2 抗生素处理组与对照组的对比第27-28页
        2.3.3 聚球藻的Logistic增长模型拟合第28-31页
        2.3.4 正交实验结果第31-33页
    2.4 讨论第33-40页
        2.4.1 聚球藻的无菌处理第33-36页
        2.4.2 聚球藻的最适生长条件第36-40页
第三章 聚球藻生长与可利用氮消耗的定量关系研究第40-57页
    3.1 引言第40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40-42页
        3.2.1 实验材料第40页
        3.2.2 实验方法第40-42页
    3.3 计算第42页
    3.4 结果第42-52页
        3.4.1 离心洗涤次数与上清液DIN含量变化第42-43页
        3.4.2 洗涤后的聚球藻细胞含氮量日变化第43-45页
        3.4.3 聚球藻生长与水体营养盐消耗第45-48页
        3.4.4 聚球藻稳定期生长量与水体初始AAN浓度的对应关系探究第48-52页
    3.5 讨论第52-57页
        3.5.1 聚球藻的接种前处理与计数方法第52-53页
        3.5.2 本实验与前人的比较第53-54页
        3.5.3 聚球藻指示法的方法检出限第54-57页
第四章 台湾海峡微型鞭毛虫氮营养盐再生作用的评估第57-73页
    4.1 引言第57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57-61页
        4.2.1 采样站点第57-58页
        4.2.2 微型和微微型浮游生物氮营养盐再生实验设置第58页
        4.2.3 微型鞭毛虫对异养细菌和聚球藻的摄食实验第58-59页
        4.2.4 样品分析第59-60页
        4.2.5 计算与数据处理第60-61页
    4.3 结果第61-66页
        4.3.1 理化参数第61-62页
        4.3.2 微型和微微型浮游生物群落对营养盐再生的贡献第62-63页
        4.3.3 微型鞭毛虫丰度和摄食率及氮营养盐再生速率第63-66页
    4.4 讨论第66-73页
        4.4.1 调查站位的各生物因素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第66-68页
        4.4.2 微型鞭毛虫排氨作用与微型浮游生物群落氮营养盐再生第68-70页
        4.4.3 本研究与其他相关研究的比较第70-73页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第73-76页
    5.1 总结第73-75页
    5.2 创新点第75页
    5.3 不足与展望第75-76页
参考文献第76-87页
研究生期间参与的项目与学术会议第87-88页
致谢第88页

论文共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南海北部海盆和吕宋海峡邻近海域镭同位素的分布及其示踪意义
下一篇:海南东寨港红树植物群落间蟹类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