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学与热处理论文--金属材料论文--钢论文--特种性能钢论文--不锈钢、耐酸钢论文

铈对1Cr13马氏体不锈钢抗高温氧化和耐蚀性能的影响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引言第11-12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31页
    1.1 马氏体不锈钢的性能及应用第12-16页
        1.1.1 马氏体不锈钢及其性能第12-14页
        1.1.2 1Cr13马氏体不锈钢及其热处理第14页
        1.1.3 马氏体不锈钢的应用第14-16页
    1.2 金属材料的抗氧化性能第16-19页
        1.2.1 金属高温氧化基础第16-17页
        1.2.2 金属抗氧化性能的影响因素第17-18页
        1.2.3 高温氧化反应动力学测量方法第18-19页
    1.3 金属材料的耐蚀性能第19-24页
        1.3.1 晶间腐蚀机理第19-20页
        1.3.2 晶间腐蚀的影响因素第20页
        1.3.3 晶间腐蚀的研究方法第20-22页
        1.3.4 点蚀机理第22页
        1.3.5 点蚀的影响因素第22-23页
        1.3.6 点蚀的研究方法第23-24页
    1.4 稀土在不锈钢中的应用第24-27页
        1.4.1 稀土铈第24-25页
        1.4.2 稀土在不锈钢中的作用第25-26页
        1.4.3 稀土在不锈钢中的应用现状第26-27页
    1.5 稀土对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第27-29页
        1.5.1 稀土对抗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第27-28页
        1.5.2 稀土对不锈钢抗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第28页
        1.5.3 稀土对不锈钢抗点蚀性能的影响第28-29页
    1.6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第29-31页
第二章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31-36页
    2.1 实验材料第31页
    2.2 热加工处理第31页
    2.3 实验方法第31-33页
        2.3.1 循环氧化实验第32页
        2.3.2 双环动电位再活化动电位测量实验第32-33页
        2.3.3 动电位扫描实验第33页
    2.4 组织与性能检测第33-36页
        2.4.1 金相组织观察第33-34页
        2.4.2 夹杂物观察第34页
        2.4.3 扫描电镜(SEM)及能谱分析(EDS)第34页
        2.4.4 X射线衍射分析第34页
        2.4.5 电子探针分析(EPMA)第34-36页
第三章 铈对1Cr13马氏体不锈钢的抗高温氧化性能的影响第36-48页
    3.1 前言第36页
    3.2 不锈钢高温氧化实验结果及分析第36-45页
        3.2.1 氧化动力学曲线分析第36-37页
        3.2.2 氧化物物相分析第37-38页
        3.2.3 氧化膜形貌分析第38-41页
        3.2.4 氧化膜横截面分析第41-45页
    3.3 分析与讨论第45-47页
        3.3.1 氧化物热力学分析第45页
        3.3.2 铈对氧化动力学影响第45-46页
        3.3.3 铈对氧化膜粘附性能的影响第46-47页
    3.4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四章 铈对1Cr13马氏体不锈钢抗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第48-58页
    4.1 前言第48页
    4.2 不锈钢晶间腐蚀实验结果及分析第48-56页
        4.2.1 极化曲线分析第48-50页
        4.2.2 晶间腐蚀形貌分析第50-53页
        4.2.3 微观组织分析第53-56页
    4.3 分析与讨论第56-57页
        4.3.1 回火温度对抗晶间腐蚀性能的影响第56-57页
        4.3.2 铈对析出物的影响第57页
    4.4 本章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铈对1Cr13马氏体不锈钢抗点蚀性能的影响第58-66页
    5.1 前言第58页
    5.2 不锈钢点蚀实验结果及分析第58-64页
        5.2.1 夹杂物形貌分析第58-60页
        5.2.2 阳极极化曲线分析第60-61页
        5.2.3 点蚀形貌分析第61-64页
    5.3 分析与讨论第64-65页
        5.3.1 铈对抗点蚀性能的影响第64-65页
    5.4 本章小结第65-66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6-68页
    6.1 全文总结第66页
    6.2 未来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5页
致谢第75-76页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离心泵空化判定及其流声特性研究
下一篇:多级深井泵性能与压力脉动的级间差异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