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心人”或“训导者”:《知音》的故事策略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一、引言 | 第8-11页 | 
| (一) 选题的价值与研究方法 | 第8-10页 | 
| 1、选题的价值 | 第8-9页 | 
| 2、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 (二) 选题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二、《知音》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 (一) 关于塑造《知音》性别形象的研究 | 第11页 | 
| (二) 关于《知音》经营管理的研究 | 第11-12页 | 
| (三) 关于《知音》内容与叙事手法的研究 | 第12页 | 
| (四) 关于消费文化方面的研究 | 第12-13页 | 
| (五) 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 | 第13-16页 | 
| 1、公共领域 | 第13-14页 | 
| 2、私人领域 | 第14-15页 | 
| 3、《知音》的私人领域公共化 | 第15-16页 | 
| 三、“变”:场景与人物的更迭 | 第16-21页 | 
| (一) 文本由知识走向故事 | 第16-20页 | 
| (二) 纷繁复杂的女性身份 | 第20-21页 | 
| 四、“不变”:构建场景与人物的“舞台” | 第21-28页 | 
| (一)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 第21-22页 | 
| (二) 女性的大义与奉献 | 第22-23页 | 
| (三) “没有面孔”的弱势群体 | 第23-25页 | 
| (四) 富有传奇色彩的“诈尸” | 第25页 | 
| (五) 无厘头的“大团圆”结尾 | 第25-27页 | 
| (六) 避重就轻的话语指向 | 第27-28页 | 
| 五、《知音》具体分析 | 第28-33页 | 
| (一) 性别——摇晃着的女性身份 | 第28-29页 | 
| (二) 阶层——无法抹去的鸿沟 | 第29-30页 | 
| (三) 道德——是宗教还是病毒? | 第30-31页 | 
| (四) 人性——戏剧化的因果报应 | 第31-32页 | 
| (五) 伦理——以“圣母般地”为名义 | 第32-33页 | 
| 六、总结 | 第33-34页 | 
| 附录 | 第3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 后记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