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浆脉冲信号的解调及解码技术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5页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随钻信号传输技术 | 第10-12页 |
1.2.2 泥浆脉冲信号处理方法 | 第12-13页 |
1.3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4-15页 |
第2章 泥浆脉冲发生器的基本原理 | 第15-24页 |
2.1 正脉冲发生器工作原理 | 第16-18页 |
2.2 连续波脉冲发生器工作原理 | 第18-19页 |
2.3 正脉冲的编码调制技术 | 第19-22页 |
2.3.1 PLM常规编码方式 | 第19-21页 |
2.3.2 PLM扩展型编码方式 | 第21-22页 |
2.4 连续波的编码调制技术 | 第22-23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泥浆脉冲信号的解调解码 | 第24-43页 |
3.1 地面泥浆脉冲信号特性分析 | 第24-26页 |
3.1.1 泥浆正脉冲信号特性分析 | 第24-25页 |
3.1.2 连续波泥浆脉冲信号特性分析 | 第25-26页 |
3.2 信号滤波方法 | 第26-33页 |
3.2.1 IIR-Butterworth滤波 | 第26-30页 |
3.2.2 FIR加窗滤波 | 第30-32页 |
3.2.3 滤波效果的对比分析 | 第32-33页 |
3.3 基线漂移问题处理方法 | 第33-37页 |
3.3.1 差分处理法 | 第33-34页 |
3.3.2 包络检波法 | 第34-37页 |
3.4 互相关检测方法 | 第37-41页 |
3.4.1 互相关法 | 第37-39页 |
3.4.2 滑动时间窗法 | 第39-40页 |
3.4.3 自适应互相关法 | 第40-41页 |
3.5 信号解调解码处理 | 第41-42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第4章 泥浆正脉冲信号解调解码系统设计与应用 | 第43-69页 |
4.1 解调解码系统的整体框架 | 第43-44页 |
4.2 解调解码软件设计 | 第44-55页 |
4.2.1 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 第44-45页 |
4.2.2 信号采集与存储功能设计 | 第45-47页 |
4.2.3 虚拟串口通信功能设计 | 第47-48页 |
4.2.4 信号处理算法设计 | 第48-54页 |
4.2.5 容错纠错机制设计 | 第54-55页 |
4.3 仿真信号生成工具设计 | 第55-60页 |
4.3.1 上位机软件设计 | 第56-57页 |
4.3.2 下位机软件设计 | 第57-60页 |
4.4 频谱特性分析工具设计 | 第60-61页 |
4.5 井深跟踪软件设计 | 第61-64页 |
4.6 正脉冲信号解码软件应用 | 第64-68页 |
4.6.1 实际应用环境 | 第64-65页 |
4.6.2 软件处理过程 | 第65-68页 |
4.6.3 应用测试结果 | 第68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5章 基于连续波脉冲发生器的水力循环实验 | 第69-77页 |
5.1 水力循环实验系统 | 第69-70页 |
5.2 水力循环实验方案设计 | 第70-72页 |
5.3 水力循环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 第72-7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