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6页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9-13页 |
1.2.1 近源砂体沉积体系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2 砂体描述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页 |
1.2.3 研究区勘探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4 研究区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4页 |
1.4 主要完成工作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区域构造与地层特征 | 第16-25页 |
2.1 研究区构造特征 | 第16-18页 |
2.2 研究区地层特征 | 第18-25页 |
2.2.1 区域地层简况 | 第18-20页 |
2.2.2 沙湾组一段地层划分与对比 | 第20-25页 |
第三章 沙湾组一段近源体系沉积特征 | 第25-43页 |
3.1 古地貌特征 | 第25-27页 |
3.2 单井相分析 | 第27-36页 |
3.2.1 岩性特征 | 第27-29页 |
3.2.2 沉积构造 | 第29页 |
3.2.3 测井响应特征 | 第29-31页 |
3.2.4 粒度概率曲线与C-M图特征 | 第31页 |
3.2.5 近源体系典型井单井相分析 | 第31-35页 |
3.2.6 近源体系识别标准 | 第35-36页 |
3.3 连井相分析 | 第36-39页 |
3.4 砂岩厚度分析 | 第39-40页 |
3.5 近源体系沉积展布特征 | 第40-43页 |
3.5.1 沙湾组一段1 砂组近源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40页 |
3.5.2 沙湾组一段2 砂组近源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40页 |
3.5.3 沙湾组一段3 砂组近源沉积相展布特征 | 第40-43页 |
第四章 近源砂体地质模型 | 第43-52页 |
4.1 近源砂体岩性组合类型 | 第43-48页 |
4.2 近源砂体速度结构类型 | 第48-52页 |
4.2.1 VSP测井和声波时差测井速度分析 | 第48页 |
4.2.2 速度结构类型划分 | 第48-52页 |
第五章 近源砂体描述 | 第52-72页 |
5.1 地震资料品质分析 | 第53-54页 |
5.2 正演模拟 | 第54页 |
5.3 合成记录标定 | 第54-60页 |
5.4 地震属性提取与优选 | 第60-61页 |
5.5 近源砂体边界刻画 | 第61-70页 |
5.5.1 振幅属性描述“泥包砂”型的砂体边界 | 第61-64页 |
5.5.2 提频处理技术辅以古地貌坡折描述“上泥岩下火成岩”型砂体边界 | 第64-70页 |
5.6 有利砂体分布 | 第70-72页 |
结论与认识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