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引言 | 第11页 |
·凹凸棒石 | 第11-20页 |
·凹凸棒石结构 | 第11-12页 |
·凹凸棒石性质 | 第12-13页 |
·凹凸棒石的有机改性方法 | 第13-18页 |
·高温焙烧 | 第14页 |
·超声处理 | 第14-15页 |
·酸活化 | 第15页 |
·阳离子改性 | 第15页 |
·小分子类偶联剂改性 | 第15-17页 |
·高分子类偶联剂改性 | 第17-18页 |
·有机小分子改性 | 第18页 |
·改性后凹凸棒石的表征方法 | 第18-20页 |
·聚合物/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 第20-25页 |
·聚合物/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 | 第20-21页 |
·熔融共混法 | 第20-21页 |
·原位聚合法 | 第21页 |
·聚合物/凹凸棒石二元纳米复合材料 | 第21-23页 |
·聚合物/凹凸棒石/弹性体三元纳米复合材料 | 第23-24页 |
·凹凸棒石的应用领域 | 第24-25页 |
·在塑料行业中应用 | 第24页 |
·在橡胶行业中应用 | 第24-25页 |
·在涂料行业中应用 | 第25页 |
·在皮革、建材行业中应用 | 第25页 |
·凹凸棒石热阻隔性能运用 | 第25页 |
·课题提出及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31页 |
第二章 聚丙烯/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制备与表征 | 第31-46页 |
·前言 | 第31-32页 |
·实验部分 | 第32-35页 |
·主要原料 | 第32页 |
·仪器及设备 | 第32-33页 |
·凹凸棒石表面改性 | 第33页 |
·凹凸棒石的纯化 | 第33页 |
·凹凸棒石的酸化 | 第33页 |
·偶联剂改性凹凸棒石(ATT-KH570) | 第33页 |
·改性ATT的测试与表征 | 第33-34页 |
·红外分析 | 第33-34页 |
·沉降速率表征 | 第34页 |
·聚烯烃弹性体(POE)/ATT母粒的制备 | 第34页 |
·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34页 |
·复合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 第34-35页 |
·力学性能测定 | 第34页 |
·流变性能测定 | 第34-35页 |
·结晶性能测定 | 第3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5-43页 |
·偶联剂改性凹凸棒石 | 第35-37页 |
·红外分析 | 第35-36页 |
·沉降速率 | 第36-37页 |
·力学性能分析 | 第37-40页 |
·二元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 第37-39页 |
·三元纳米复合材料力学性能 | 第39-40页 |
·流变性能分析 | 第40-41页 |
·结晶性能分析 | 第41-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第三章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凹凸棒石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 第46-76页 |
·前言 | 第46-47页 |
·实验部分 | 第47-52页 |
·主要原料 | 第47页 |
·仪器及设备 | 第47-48页 |
·TDI改性凹凸棒石 | 第48-49页 |
·TDI预反应修饰制备改性凹凸棒石(OATT1) | 第48页 |
·TDI原位反应修饰制备改性凹凸棒石(OATT2) | 第48-49页 |
·改性ATT的测试与表征 | 第49页 |
·红外分析 | 第49页 |
·热性能分析 | 第49页 |
·SEM形貌分析 | 第49页 |
·复合材料的制备 | 第49-50页 |
·复合材料的测试与表征 | 第50-52页 |
·加工性能 | 第50-51页 |
·力学性能 | 第51页 |
·流变性能 | 第51页 |
·动态力学分析 | 第51页 |
·DSC分析 | 第51-52页 |
·热重分析 | 第52页 |
·TEM微观结构分析 | 第52页 |
·SEM表面断裂形貌分析 | 第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72页 |
·TDI改性凹凸棒石 | 第52-55页 |
·红外分析 | 第52-53页 |
·热重分析 | 第53-54页 |
·ATT微观结构分析 | 第54-55页 |
·加工性能 | 第55-56页 |
·力学性能 | 第56-60页 |
·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 | 第56-59页 |
·冲击强度 | 第59-60页 |
·复合材料的流变性能 | 第60-62页 |
·动态力学分析 | 第62-64页 |
·复合材料的DSC分析 | 第64-65页 |
·热重分析 | 第65-67页 |
·TEM微观结构分析 | 第67-70页 |
·SEM表面断裂形貌分析 | 第70-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6页 |
第四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6页 |
·创新点 | 第76-77页 |
·展望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