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双重挤压铸造成型工艺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0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双重挤压铸造的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挤压铸造装备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 第14-16页 |
·双重挤压铸造工艺参数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双重挤压铸造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0-32页 |
·双重挤压铸造工艺实质 | 第20页 |
·凝固过程的基本假设 | 第20-23页 |
·基本假设 | 第21页 |
·粘性流体流动的基本方程 | 第21-23页 |
·压力补缩的力学分析 | 第23-24页 |
·压力补缩下的塑性变形 | 第23页 |
·压力补缩下凝固体的假设 | 第23-24页 |
·压力补缩下金属的塑性流动 | 第24页 |
·双重挤压铸造下铸件凝固过程温度场分析 | 第24-27页 |
·边界条件 | 第24-26页 |
·凝固过程结晶潜热处理 | 第26-27页 |
·材料物性参数的确定 | 第27页 |
·压力补缩机理及模型的建立 | 第27-31页 |
·铸件缺陷产生原因及补缩机理 | 第27-28页 |
·铸件补缩模型的建立 | 第28-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双重挤压铸造的专用模具设计 | 第32-44页 |
·双重挤压铸造试验材料 | 第32-33页 |
·双重挤压铸造试验产品的确定 | 第32页 |
·双重挤压铸造试验材料的确定 | 第32-33页 |
·双重挤压铸造模具材料的选用 | 第33页 |
·模具材料的基本性能 | 第33页 |
·模具材料 | 第33页 |
·分型面的确定 | 第33-34页 |
·分型面的选择原则 | 第33-34页 |
·轮毂的分型面 | 第34页 |
·浇注溢流系统及排气系统的设计 | 第34-35页 |
·加热与冷却系统的设计 | 第35-36页 |
·推出与复位机构的设计 | 第36页 |
·成型零件的设计 | 第36-42页 |
·缩松缩孔缺陷形成的机理 | 第37-38页 |
·缩松缩孔缺陷容积的理论分析 | 第38-39页 |
·缩松缩孔缺陷的数值模拟分析 | 第39-41页 |
·成型零件的设计 | 第41-42页 |
·模具总装图 | 第42-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双重挤压铸造数值模拟及参数优化 | 第44-59页 |
·ProCAST 模拟软件简介 | 第44-45页 |
·轮毂双重挤压铸造成型工艺数值模拟 | 第45-52页 |
·轮毂成型工艺试验方法 | 第45-46页 |
·正交实验工艺参数的确定 | 第46-48页 |
·轮毂成型工艺参数方案的确立 | 第48-50页 |
·轮毂双重挤压铸造模拟结果 | 第50-52页 |
·轮毂双重挤压铸造模拟结果分析 | 第52-58页 |
·工艺参数对铸件缺陷的影响 | 第52-55页 |
·工艺参数方案优化 | 第55-56页 |
·轮毂双重挤压铸造优化方案充型凝固过程分析 | 第56-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五章 双重挤压铸造控制实现策略 | 第59-70页 |
·双重挤压铸造系统控制要求 | 第59-60页 |
·总体控制要求 | 第59-60页 |
·工艺方面的控制要求 | 第60页 |
·P LC 控制系统模块设计 | 第60-62页 |
·定量浇注模块设计 | 第60-61页 |
·双重挤压铸造机控制模块 | 第61-62页 |
·双重挤压铸造机系统设置模块 | 第62页 |
·系统硬件与人机界面的设计 | 第62-66页 |
·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62-64页 |
·人机界面设计 | 第64-65页 |
·触摸屏组态的控制要求及设计流程 | 第65-66页 |
·与锻造相关的系统设计 | 第66-69页 |
·锻造机构设计 | 第66-67页 |
·压力控制液压装置 | 第67-68页 |
·压力控制原理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0页 |
·展望 | 第70-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