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引言 | 第10-11页 |
1.2 二氧化钒的概述 | 第11-15页 |
1.2.1 二氧化钒的晶型结构 | 第11-13页 |
1.2.2 二氧化钒材料的制备技术 | 第13-15页 |
1.3 二氧化钒的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1.3.1 固态相变概述 | 第15-18页 |
1.3.2 二氧化钒的相变机理研究 | 第18-20页 |
1.3.3 二氧化钒的相变热力学和动力学研究 | 第20-21页 |
1.4 总体研究方案、研究内容、目标和意义 | 第21-25页 |
1.4.1 总体研究方案 | 第21-23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4.3 研究目标和意义 | 第23-25页 |
第二章 实验和模型 | 第25-39页 |
2.1 实验主要材料和仪器 | 第25-26页 |
2.2 表征与测试方法 | 第26-27页 |
2.3 实验样品的制备工艺 | 第27-28页 |
2.4 相变动力学模型选择 | 第28-29页 |
2.5 JMAK模型 | 第29-34页 |
2.5.1 JMAK模型基础 | 第29-30页 |
2.5.2 形核模型 | 第30-31页 |
2.5.3 生长模型 | 第31-32页 |
2.5.4 碰撞模型 | 第32-34页 |
2.6 相变动力学分析方法 | 第34-39页 |
第三章 二氧化钒的B-R相变热力学和动力学 | 第39-52页 |
3.1 VO_2(B)纳米颗粒的制备的表征 | 第39-41页 |
3.1.1 水热产物的物相表征 | 第39-40页 |
3.1.2 水热产物的形貌分析 | 第40-41页 |
3.2 VO_2(B)纳米颗粒的热力学研究 | 第41-42页 |
3.3 VO_2(B)纳米颗粒的相变动力学 | 第42-50页 |
3.3.1 羟基对VO_2(B)纳米颗粒高温相变温度的影响 | 第42-44页 |
3.3.2 VO_2(B)纳米颗粒的相变动力学计算 | 第44-46页 |
3.3.3 二氧化钒的B-R相变活化能的计算 | 第46-48页 |
3.3.4 二氧化钒的B-R相变的生长指数n值的计算 | 第48-49页 |
3.3.5 碰撞因子的确定 | 第49-5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四章 二氧化钒的M-R相变热力学和动力学 | 第52-62页 |
4.1 VO_2(M)纳米颗粒的制备和表征 | 第52-54页 |
4.1.1 纯VO_2(M)相纳米粉体的制备工艺优化 | 第52-53页 |
4.1.2 纯VO_2(M)相纳米粉体的形貌分析 | 第53-54页 |
4.2 二氧化钒的M-R相变热力学 | 第54-55页 |
4.3 VO_2(M)纳米颗粒的相变动力学 | 第55-60页 |
4.3.1 VO_2(M)纳米颗粒的相变动力学计算 | 第55-56页 |
4.3.2 二氧化钒的M-R相变活化能的计算 | 第56-57页 |
4.3.3 二氧化钒的M-R相变的生长指数n值的计算 | 第57-59页 |
4.3.4 碰撞因子的确定 | 第59-6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第五章 羟基含量对二氧化钒B-R相转变温度的影响 | 第62-70页 |
5.1 VO_2(B)纳米颗粒中羟基的表征 | 第62-64页 |
5.2 羟基含量对B-R相转变温度的影响 | 第64-66页 |
5.3 羟基对VO_2高温热力学的机理分析 | 第66-6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6.1 全文总结 | 第70-71页 |
6.2 主要创新点 | 第71页 |
6.3 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硕士期间已发表的成果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