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绪论 | 第12-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1 问题的提出 | 第12页 |
1.1.2 高铁路基沉降病害案例及原因分析 | 第12-15页 |
1.2 国内外高铁路基沉降监测方法研究现状 | 第15-22页 |
1.2.1 传统监测方法 | 第15-17页 |
1.2.2 新型监测方法 | 第17-20页 |
1.2.3 其他方法 | 第20-21页 |
1.2.4 现有监测技术存在问题及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 第21-22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22-25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1.3.3 研究工作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2 高速铁路路基沉降分析 | 第25-34页 |
2.1 基本固结理论分析 | 第25-27页 |
2.1.1 沉降固结分析 | 第25页 |
2.1.2 路基沉降变形阶段分析 | 第25-27页 |
2.2 复合地基型式及沉降计算 | 第27-32页 |
2.2.1 复合地基型式 | 第27-28页 |
2.2.2 复合地基沉降计算 | 第28-32页 |
2.3 高速铁路路基变形型式 | 第32-34页 |
3 基于道床板或轨道板水平方向倾斜变化的路基沉降计算方法 | 第34-37页 |
3.1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结构形式 | 第34-36页 |
3.2 沉降计算原理 | 第36-37页 |
4 高速铁路新型路基沉降监测系统功能结构研发 | 第37-41页 |
4.1 新型监测仪器功能结构设计目标 | 第37页 |
4.2 功能结构设计 | 第37-40页 |
4.3 数据传输频率可行性分析 | 第40页 |
4.4 结论 | 第40-41页 |
5 基于新型沉降监测仪器的高速铁路路基沉降监测方法研究 | 第41-47页 |
5.1 安装位置与安装方法研究 | 第41-42页 |
5.2 监测方案的选择 | 第42-46页 |
5.2.1 比选监测方案的影响因素 | 第42-43页 |
5.2.2 最大沉降测量误差分析 | 第43-46页 |
5.3 结论 | 第46-47页 |
6 现场试验 | 第47-73页 |
6.1 试验工点概况 | 第47-49页 |
6.2 试验方案研究 | 第49-61页 |
6.2.1 试验目的 | 第49-50页 |
6.2.2 试验方案 | 第50-53页 |
6.2.3 监测数据分析 | 第53-61页 |
6.3 监测结果对比分析(与轨检小车) | 第61-72页 |
6.3.1 定性分析 | 第67-68页 |
6.3.2 定量分析 | 第68-69页 |
6.3.3 不同间距情况下监测结果分析 | 第69-72页 |
6.4 结论 | 第72-73页 |
7 高速铁路新型路基沉降监测系统预警方案研究 | 第73-81页 |
7.1 预警研究意义 | 第73页 |
7.2 预警控制指标及国内外规范规定 | 第73-78页 |
7.2.1 沉降预警控制指标 | 第73-77页 |
7.2.2 国内外规范规定 | 第77-78页 |
7.3 新型路基沉降监测系统预警指标研究 | 第78-79页 |
7.4 预警阀值及预警响应 | 第79-81页 |
7.4.1 预警阀值研究 | 第79-80页 |
7.4.2 预警响应研究 | 第80-81页 |
8 论文成果及研究工作展望 | 第81-83页 |
8.1 主要成果 | 第81页 |
8.2 研究工作展望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7页 |
作者简历及科研成果清单 | 第87-88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88-89页 |
详细摘要 | 第89-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