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论文

中国古代儒将观念演变研究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绪论第11-19页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第11-13页
    二、研究现状第13-17页
        (一) 对于中国古代儒将的总体性研究第13-14页
        (二) 对于中国古代各时期儒将的分论性研究第14-17页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第17-19页
第一章 “儒将”一词的提出第19-22页
第二章 唐五代时期的“儒将”观念第22-27页
    一、唐五代时期“儒将”概念的含义第22-24页
    二、唐五代时期儒将的社会评价第24-27页
        (一) “儒将之雄”:唐代前中期世人对儒将的称颂与肯定第24-25页
        (二) “败军之将”:唐代后期对儒将的诟病第25-27页
第三章 宋代的“儒将”观念第27-42页
    一、北宋初期的“儒将”观念第27-30页
        (一) “恂恂若儒生”:北宋初期宽泛的“儒将”含义第27-28页
        (二) “才兼文武”:宋初朝廷对“儒将”的提倡与期待第28-30页
    二、北宋中后期的“儒将”观念第30-35页
        (一) 异于“武夫”:北宋中后期“儒将”含义的转变第30-31页
        (二) 身份与角色:文臣士大夫对“儒将”概念的阐扬第31-33页
        (三) 名实之间:“儒将”的社会评价第33-35页
    三、南宋时期的“儒将”观念第35-42页
        (一) “崇诗说礼”:南宋时期“儒将”标准的悄然放宽第35-36页
        (二) “靠拢”与“接纳”:武将势力膨胀背景下的“儒将”话语第36-38页
        (三) “有用之学”:军政危局下对“儒将”的总结与再评价第38-42页
第四章 明清时期的“儒将”观念第42-66页
    一、多元视角下“儒将”观念的多重含义第42-49页
        (一) 朝廷视角下的“儒将”:文武兼备的将领第42-44页
        (二) 民间视角下的“儒将”:风度儒雅的仁义之将第44-46页
        (三) 兵学视角下的“儒将”:运筹帷幄的智将第46-49页
    二、“儒将”观念影响力的日益增强第49-55页
        (一) “儒将”观念辐射范围的扩展第49-52页
        (二) “儒将”观念对社会文化的渗透第52-55页
    三、儒将社会评价的演变第55-66页
        (一) “儒将名香”:明代社会对儒将的推崇第56-59页
        (二) 清代前期部分士人对儒将的批评和反思第59-62页
        (三) 晚清变局下对儒将的期待第62-66页
第五章 儒将谱系的建构与儒将形象的塑造第66-83页
    一、儒将之史:儒将谱系的建构第66-77页
        (一) “儒将元推卻縠贤”:卻縠与儒将“起源”第66-71页
        (二) “彬彬群贤”:儒将事迹的追述与重塑第71-74页
        (三) “国朝儒将”:儒将谱系的“当代”建构第74-77页
    二、风度、雅好与军功:儒将形象的塑造第77-83页
        (一) “轻裘缓带”:儒将形象中的风度与性情第77-79页
        (二) “雅歌投壶”与“手不释卷”:儒将形象中的雅好第79-81页
        (三) 用兵制胜:军功之于儒将形象的支撑第81-83页
结语第83-84页
参考文献第84-94页
致谢第94-95页

论文共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东港桑田休闲园规划设计研究
下一篇:低碳建设视角下的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余杭西坞里村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