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科学基础理论论文--环境生物学论文--生态系统与污染生态学论文

若尔盖高原湿地演变机制研究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7页
    1.1 概述第10-12页
        1.1.1 研究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5页
        1.2.1 湿地定义研究与发展第12-13页
        1.2.2 若尔盖高原湿地退化第13-14页
        1.2.3 荒漠化研究第14-15页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第15-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16页
        1.3.2 研究思路第16-17页
第二章 若尔盖高原土地覆盖变化第17-30页
    2.1 若尔盖高原概况第17-18页
    2.2 研究方法第18-22页
        2.2.1 面向对象特征提取第18-19页
        2.2.2 植被覆盖度计算第19-20页
        2.2.3 荒漠化数据预处理第20-21页
        2.2.4 Albedo-NDVI空间下的荒漠化分级第21-22页
    2.3 研究数据第22页
    2.4 土地覆盖动态变化第22-25页
    2.5 荒漠化特点第25-29页
        2.5.1 荒漠化时空分布第25-27页
        2.5.2 荒漠化扩展特征第27-29页
    2.6 本章小结第29-30页
第三章 若尔盖高原气候要素变化第30-37页
    3.1 研究数据第30页
    3.2 气象数据处理方法第30-32页
        3.2.1 计算参考作物蒸散量(ET_0)第30-31页
        3.2.2 实际作物系数(K_c)第31-32页
        3.2.3 计算实际蒸散量ET_c第32页
    3.3 研究结果第32-36页
        3.3.1 降雨及气温变化趋势第32-33页
        3.3.2 蒸散发变化趋势第33-34页
        3.3.3 年实际蒸散量与气象因子相关关系分析第34-36页
    3.4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若尔盖高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归因第37-48页
    4.1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综合分析第37-38页
    4.2 典型泥炭沼泽区人工沟渠影响第38-39页
    4.3 典型泥炭沼泽区自然河流和人工沟渠的双重影响第39-41页
    4.4 荒漠化变化分析第41-46页
        4.4.1 地质地貌因素第41-43页
        4.4.2 水文因素第43-44页
        4.4.3 社会经济因素第44-45页
        4.4.4 荒漠化的治理措施第45-46页
    4.5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五章 典型沼泽湿地排水能力估算第48-59页
    5.1 研究区概况第49-50页
    5.2 研究数据和方法第50-53页
        5.2.1 研究数据第50-51页
        5.2.2 沟渠排水能力估算方法第51-53页
        5.2.3 流量历时曲线应用第53页
    5.3 人工沟渠分布及排水模式第53-54页
    5.4 典型人工沟渠排水能力估算第54-58页
        5.4.1 中雨以上降水日和中雨以下降水或无降水日沟渠的排水量第54-57页
        5.4.2 沟渠的排水量范围第57-58页
    5.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第59-61页
    6.1 主要结论第59页
    6.2 论文创新点第59-60页
    6.3 建议与展望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71页
致谢第71-72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长沙市空气质量分析与预测模型
下一篇:A/O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城镇生活污水的脱氮及污泥减量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