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表水地下水的水质水量联合评价与管理在典型区域的应用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1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0-11页 |
1.1.1 国家需求 | 第10-11页 |
1.1.2 水质-水量联合评价的概念及思路 | 第11页 |
1.2 水质-水量联合评价的研究进展 | 第11-16页 |
1.2.1 国内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2.2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3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6-19页 |
1.3.1 地表水质量评价与管理问题 | 第16-17页 |
1.3.2 地下水开采利用与管理问题 | 第17-18页 |
1.3.3 地表-地下水环境评价问题 | 第18-19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19-21页 |
1.4.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4.2 本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2 水质水量联合评价与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 第21-44页 |
2.1 水质水量评价的理论框架 | 第21-31页 |
2.1.1 地表水水质评价标准 | 第21-22页 |
2.1.2 地下水水质评价标准 | 第22-23页 |
2.1.3 地表、地下水水质、水量的评价方法 | 第23-31页 |
2.2 水质水量评价指标及其权重的确定 | 第31-37页 |
2.2.1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及等级分类 | 第31-33页 |
2.2.2 水质水量评价指标集合 | 第33-34页 |
2.2.3 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 | 第34-37页 |
2.3 浓度与污染物总量联合评价的方法 | 第37-40页 |
2.3.1 浓度控制方法 | 第37页 |
2.3.2 总量控制方法 | 第37-38页 |
2.3.3 浓度及入河污染物总量联合控制方法 | 第38-40页 |
2.4 干旱区地下水可开采量的研究方法 | 第40-44页 |
2.4.1 需水量预测计算 | 第40-41页 |
2.4.2 可供水量预测计算 | 第41页 |
2.4.3 地表水供需平衡分析 | 第41-42页 |
2.4.4 地下水补给量计算 | 第42页 |
2.4.5 地下水排泄量计算 | 第42-43页 |
2.4.6 地下水均衡分析 | 第43-44页 |
3 水质-水量评价在北京市的应用 | 第44-64页 |
3.1 研究区域及基本情况 | 第44-50页 |
3.1.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44-45页 |
3.1.2 水文气象概况 | 第45页 |
3.1.3 水文及地质构造特征 | 第45-47页 |
3.1.4 地表、地下水开发利用及环境问题 | 第47-50页 |
3.2 地表水水质水量联合评价 | 第50-54页 |
3.2.1 地表水水质评价 | 第50-53页 |
3.2.2 地表水水资源量评价 | 第53-54页 |
3.3 地下水水质水量联合评价 | 第54-58页 |
3.3.1 地下水水质分析评价 | 第54-56页 |
3.3.2 地下水资源量评价 | 第56-58页 |
3.4 地表、地下水环境系统安全度联合评价 | 第58-63页 |
3.4.1 确定指标权重 | 第58-60页 |
3.4.2 关联度计算 | 第60-62页 |
3.4.3 安全等级评定 | 第62-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4 浓度与污染物总量联合评价在沙颍河的应用 | 第64-71页 |
4.1 研究区域及基本情况 | 第64-65页 |
4.1.1 自然地理位置概况 | 第64页 |
4.1.2 水文气象概况 | 第64-65页 |
4.1.3 区域水环境状况 | 第65页 |
4.2 污染物浓度与入河总量联合控制研究 | 第65-70页 |
4.2.1 研究所用资料 | 第65-66页 |
4.2.2 水质现状评价 | 第66-68页 |
4.2.3 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 | 第68-69页 |
4.2.4 浓度及入河污染物总量联合控制分析 | 第69-7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5 地下水可开采量研究在新疆典型干旱区的应用 | 第71-85页 |
5.1 研究区概况 | 第71-73页 |
5.1.1 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情况 | 第71页 |
5.1.2 水文气象及水文地质概况 | 第71-72页 |
5.1.3 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地下水环境危机 | 第72-73页 |
5.2 研究区供、需水预测及水量平衡分析 | 第73-77页 |
5.2.1 需水量分析 | 第73-74页 |
5.2.2 供水分析 | 第74-76页 |
5.2.3 水量平衡分析 | 第76-77页 |
5.3 地下水均衡分析与可开采量研究 | 第77-81页 |
5.3.1 地下水资源均衡分析 | 第77-80页 |
5.3.2 地下水可开采量 | 第80-81页 |
5.4 水资源合理配置方案 | 第81-83页 |
5.4.1 地下水开采方案 | 第81-83页 |
5.4.2 井渠结合灌溉模式 | 第83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6.1 研究内容总结 | 第85-86页 |
6.2 不足与展望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2页 |
附录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