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2-21页 |
1.1 PEDV病原学 | 第12-14页 |
1.1.1 病毒基因组 | 第12页 |
1.1.2 病毒的形态结构及理化性质 | 第12-13页 |
1.1.3 病毒的结构蛋白 | 第13页 |
1.1.4 PEDV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 第13-14页 |
1.2 PEDV的分子流行病学 | 第14页 |
1.2.1 PEDV在全球的遗传进化 | 第14页 |
1.2.2 PEDV在中国的流行现状 | 第14页 |
1.3 PEDV的传播 | 第14页 |
1.4 PEDV的临床症状 | 第14-15页 |
1.5 PEDV的病理变化 | 第15页 |
1.6 PEDV的检测 | 第15页 |
1.7 PEDV的防控措施 | 第15-16页 |
1.7.1 生物安全措施 | 第15-16页 |
1.7.2 疫苗的选择 | 第16页 |
1.7.3 非常规的免疫手段 | 第16页 |
1.8 PEDV的变异状况 | 第16-18页 |
1.8.1 S基因的遗传变异 | 第16-17页 |
1.8.2 M基因的遗传变异 | 第17页 |
1.8.3 N基因的遗传变异 | 第17-18页 |
1.8.4 ORF3基因的遗传变异 | 第18页 |
1.9 聚维酮碘制剂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1.9.1 聚维酮碘的理化性质 | 第18页 |
1.9.2 聚维酮碘制剂的特性 | 第18页 |
1.9.3 聚维酮碘的杀菌机制 | 第18-19页 |
1.9.4 聚维酮碘制剂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 第19页 |
1.10 本实验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2.1 材料 | 第21-22页 |
2.1.1 菌株及载体 | 第21页 |
2.1.2 毒株及抗体 | 第21页 |
2.1.3 样本信息 | 第21页 |
2.1.4 酶类及相关制剂 | 第21-22页 |
2.1.5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22页 |
2.1.6 实验动物 | 第22页 |
2.2 方法 | 第22-25页 |
2.2.1 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 第22-23页 |
2.2.2 总RNA的提取、反转录cDNA的合成以及各基因的扩增 | 第23-24页 |
2.2.3 PCR产物回收与T载体的连接 | 第24页 |
2.2.4 连接产物转化感受态细胞 | 第24页 |
2.2.5 阳性克隆的鉴定 | 第24-25页 |
2.2.6 测序结果分析 | 第25页 |
2.3 PEDV动物实验 | 第25-29页 |
2.3.1 动物实验方案 | 第25页 |
2.3.2 临床表现观察及实验数据收集 | 第25页 |
2.3.3 荧光定量PCR检测排毒量 | 第25-26页 |
2.3.4 PEDV IgA抗体ELISA检测步骤 | 第26-27页 |
2.3.5 PEDV IgG抗体ELISA检测步骤 | 第27页 |
2.3.6 病理切片的制作 | 第27-28页 |
2.3.7 免疫组化实验(SP法)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46页 |
3.1 PEDV S1基因进化分析 | 第29-30页 |
3.2 PEDV S1基因同源性分析 | 第30-31页 |
3.3 动物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1-46页 |
3.3.1 仔猪临床体温体重变化 | 第31-32页 |
3.3.2 预防组肛拭子排毒量检测 | 第32-33页 |
3.3.3 治疗组肛拭子排毒量检测 | 第33-34页 |
3.3.4 肠道检测病毒载量 | 第34页 |
3.3.5 IgG及sIgA抗体水平 | 第34-35页 |
3.3.6 病理切片结果 | 第35-40页 |
3.3.7 免疫组化结果 | 第40-44页 |
3.3.8 发病临床症状 | 第44-45页 |
3.3.9 剖检病理变化结果 | 第45-46页 |
4 讨论 | 第46-48页 |
4.1 PEDV S1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 第46-47页 |
4.2 聚维酮碘制剂动物实验 | 第47-48页 |
全文总结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