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7页 |
1.2.1 营改增的必要性 | 第12-13页 |
1.2.2 分成税模式的选择 | 第13页 |
1.2.3 实施营改增对地方税收收入的影响 | 第13-14页 |
1.2.4 应对营改增后地方财力缺口的对策 | 第14-17页 |
1.3 篇章结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 第17-20页 |
1.3.1 篇章结构 | 第17-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2章 基本理论 | 第20-26页 |
2.1 增值税征税范围 | 第20-21页 |
2.2 营改增的必要性 | 第21-22页 |
2.3 分税制的理论 | 第22-24页 |
2.3.1 分税制涵义及内容 | 第22页 |
2.3.2 我国税制改革及其历程 | 第22-24页 |
2.4 税收中性理论 | 第24-25页 |
2.4.1 税收中性的涵义 | 第24页 |
2.4.2 税收中性理论在增值税中的发挥 | 第24-25页 |
2.5 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理论 | 第25-26页 |
第3章 实施营改增对地方财力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26-42页 |
3.1 中央地方财力分配现状的分析 | 第26-31页 |
3.1.1 地方对中央纵向资金拨付依赖程度分析 | 第26-28页 |
3.1.2 增值税消费税占地方税收的比重分析 | 第28-30页 |
3.1.3 地方政府对两税的依赖程度分析 | 第30-31页 |
3.2 地方财力变化与营改增的动态关联性分析 | 第31-39页 |
3.2.1 地方政府财力缺口指数 | 第31-34页 |
3.2.2 全国营改增扩围率 | 第34-35页 |
3.2.3 单位根检验(ADF检验) | 第35-36页 |
3.2.4 协整检验 | 第36-37页 |
3.2.5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结果 | 第37-38页 |
3.2.6 构建误差修正模型 | 第38-39页 |
3.2.7 关联性研究结论 | 第39页 |
3.3 营改增对地方税收收入总量的影响 | 第39-42页 |
第4章 调整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的定量分析 | 第42-50页 |
4.1 分成份额的测算 | 第42-45页 |
4.1.1 原分成份额隐藏的纰漏 | 第42-43页 |
4.1.2 营改增后分成份额的测算 | 第43-45页 |
4.2 中央资金拨付数额的确定以及结构的选择 | 第45-47页 |
4.2.1 中央资金拨付数额的确定 | 第45-46页 |
4.2.2 资金拨付结构的重组 | 第46-47页 |
4.3 调整后对缩小税收差距的测算 | 第47-50页 |
第5章 应对地方财力失衡的政策建议 | 第50-55页 |
5.1 削减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支出 | 第50-52页 |
5.1.1 理顺中央与地方支出责任和事权的分配关系 | 第50-51页 |
5.1.2 构建公共服务多元供给体系 | 第51-52页 |
5.2 保障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 第52-54页 |
5.2.1 提高地方政府共享份额 | 第52页 |
5.2.2 优化中央转移支付结构 | 第52-53页 |
5.2.3 加快完善地方税体系的步伐 | 第53-54页 |
5.3 正确认识营改增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54-55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