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社会与环境论文--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论文

湖北省生态承载力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2-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2-13页
    1.2 研究意义第13-14页
        1.2.1 理论意义第13页
        1.2.2 现实意义第13-14页
    1.3 生态承载力的起源第14页
    1.4 生态承载力的研究现状第14-17页
        1.4.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6页
        1.4.2 国内研究现状第16-17页
第2章 生态承载力理论分析第17-23页
    2.1 生态承载力的本质第17页
    2.2 生态承载力的概念第17-19页
    2.3 环境质量、环境容量、生态承载力间的关系第19页
    2.4 生态承载力的量化方法第19-23页
        2.4.1 生态足迹法第20页
        2.4.2 自然植被净第一生产力预算法第20-21页
        2.4.3 供需平衡法第21页
        2.4.4 模型预估法第21-23页
第3章 湖北省概况第23-32页
    3.1 自然地理状况第23-25页
    3.2 社会经济状况第25-27页
        3.2.1 人口发展第25-26页
        3.2.2 经济发展状况第26-27页
    3.3 湖北省环境现状第27-32页
        3.3.1 水环境变化及污染情况第27-29页
        3.3.2 大气环境变化情况第29-30页
        3.3.3 生态环境状况变化情况第30-32页
第4章 湖北省生态承载力的量化第32-50页
    4.1 生态承载力方法选择第32页
        4.1.1 生态足迹的内涵第32页
    4.2 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第32-34页
        4.2.1 生态承载力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32-33页
        4.2.2 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第33页
        4.2.3 指标体系的选择第33-34页
    4.3 湖北省生态承载力计算第34-50页
        4.3.1 生态足迹计算模型第34-35页
        4.3.2 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第35-36页
        4.3.3 湖北省生态足迹分析第36页
        4.3.4 2009年湖北省生态足迹计算第36-44页
        4.3.5 生态承载力计算与分析第44-48页
        4.3.6 湖北省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足迹分析第48-50页
第5章 提高湖北省生态承载力的政策建议第50-52页
    5.1 合理利用开发自然资源第50页
    5.2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第50页
    5.3 提升经济发展绿色化水平第50-51页
    5.4 加强自然环境保护与建设第51-52页
第6章 全文结论与研究展望第52-54页
    6.1 全文总结第52-53页
    6.2 研究展望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第57-58页
致谢第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王家坝水库水污染解析
下一篇:天门市生态功能区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