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7页 |
1.2.3 文献综述简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1.4 论文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2章 上市公司反收购理论 | 第21-28页 |
2.1 上市公司收购与反收购的相关概念 | 第21-22页 |
2.2 上市公司反收购动因理论分析 | 第22-23页 |
2.2.1 股东反收购的动因理论 | 第22-23页 |
2.2.2 管理层反收购的动因理论 | 第23页 |
2.3 上市公司反收购策略理论分析 | 第23-28页 |
2.3.1 事前预防策略 | 第23-26页 |
2.3.2 反击性策略 | 第26-28页 |
第3章 万科的控制权之争概述 | 第28-39页 |
3.1 参与各方的背景介绍 | 第28-33页 |
3.1.1 万科简介 | 第28-29页 |
3.1.2 华润集团简介 | 第29页 |
3.1.3 宝能系概况简介 | 第29-30页 |
3.1.4 安邦集团简介 | 第30-31页 |
3.1.5 恒大集团简介 | 第31-33页 |
3.1.6 深圳地铁简介 | 第33页 |
3.2 万科与宝能控制权之争过程 | 第33-39页 |
3.2.1 宝能不断举牌,直至万科停牌 | 第33-34页 |
3.2.2 宝万之争变华万之争 | 第34-35页 |
3.2.3 万科反攻 | 第35页 |
3.2.4 恒大增持万科 | 第35-36页 |
3.2.5 监管层强势介入,深铁实现控股 | 第36-39页 |
第4章 万科反收购的案例分析 | 第39-49页 |
4.1 万科反收购原因分析 | 第39-42页 |
4.1.1 维护管理层的利益 | 第39页 |
4.1.2 宝能系的信用、能力不足 | 第39-40页 |
4.1.3 宝能系短债长投、循环杠杆、风险大 | 第40页 |
4.1.4 避免与宝能系公司重组,使万科信用受损 | 第40-41页 |
4.1.5 宝能无法像华润一样为万科提供帮助 | 第41页 |
4.1.6 企业家情感归属 | 第41-42页 |
4.2 万科反收购策略选择分析 | 第42-44页 |
4.2.1 寻求大股东华润的帮助 | 第42页 |
4.2.2 实施股票停牌,拖延时间 | 第42-43页 |
4.2.3 需求“白衣骑士”帮助 | 第43-44页 |
4.2.4 运用法律诉讼 | 第44页 |
4.3 万科反收购成效分析 | 第44-45页 |
4.3.1 政治层面分析 | 第44-45页 |
4.3.2 法律层面分析 | 第45页 |
4.3.3 股东层面分析 | 第45页 |
4.4 万科反收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45-49页 |
4.4.1 内部人控制 | 第45-47页 |
4.4.2 独立董事回避的合法性 | 第47页 |
4.4.3 万科在反收购过程中是否涉嫌违规 | 第47-49页 |
第5章 万科控制权之争启示及公司反收购建议 | 第49-58页 |
5.1 万科控制权之争启示 | 第49-54页 |
5.1.1 在股权分散时代下,合理构建公司治理框架 | 第49-50页 |
5.1.2 引入互相制衡的大股东 | 第50-51页 |
5.1.3 保护中小股东利益 | 第51-52页 |
5.1.4 保护创业投资者的人力资本 | 第52页 |
5.1.5 完善法律法规,监管部门加强监管 | 第52-54页 |
5.2 公司反收购建议 | 第54-58页 |
5.2.1 公司要具有反收购意识 | 第54页 |
5.2.2 改进独立董事制度 | 第54-55页 |
5.2.3 建立反收购预警跟踪机制 | 第55页 |
5.2.4 构建合理反收购防御体系 | 第55-58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8-60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8-59页 |
6.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