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旋多巴生产废液的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引言 | 第11-13页 |
| 第一部分 左旋多巴生产废液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3-32页 |
| 1 实验原料、仪器及试剂耗材 | 第13-14页 |
| 1.1 实验原料 | 第13页 |
| 1.2 实验仪器 | 第13页 |
| 1.3 试剂耗材 | 第13-14页 |
| 2 废液的富集、提取与分离 | 第14-17页 |
| 2.1 废液的富集 | 第14页 |
| 2.2 提取与分离 | 第14-17页 |
| 2.3 提取分离流程图 | 第17页 |
| 3 结构鉴定 | 第17-30页 |
| 3.1 化合物H1的综合解析 | 第17-20页 |
| 3.2 化合物H2的综合解析 | 第20页 |
| 3.3 化合物H3的综合解析 | 第20-22页 |
| 3.4 化合物H4的综合解析 | 第22-24页 |
| 3.5 化合物H5的综合解析 | 第24-25页 |
| 3.6 化合物H6的综合解析 | 第25-27页 |
| 3.7 化合物H7的综合解析 | 第27-29页 |
| 3.8 化合物H8的综合解析 | 第29-30页 |
| 4 左旋多巴生产废液的化学成分研究小结 | 第30-32页 |
| 第二部分 猫豆石油醚及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32-45页 |
| 1 实验原料、仪器及试剂耗材 | 第32-33页 |
| 1.1 实验原料 | 第32页 |
| 1.2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 1.3 试剂耗材 | 第32-33页 |
| 2 猫豆石油醚及乙酸乙酯部位的提取与分离 | 第33-35页 |
| 2.1 提取与分离 | 第33-35页 |
| 2.2 提取分离流程图 | 第35页 |
| 3 结构解析 | 第35-41页 |
| 3.1 化合物DH1的综合解析 | 第35-36页 |
| 3.2 化合物DH2的综合解析 | 第36-38页 |
| 3.3 化合物DH3的综合解析 | 第38-39页 |
| 3.4 化合物DH4的综合解析 | 第39-40页 |
| 3.5 化合物DH5的综合解析 | 第40-41页 |
| 4 石油醚部位GC-MS检测 | 第41-44页 |
| 4.1 甲基化反应 | 第41页 |
| 4.2 GC-MS检测条件 | 第41-42页 |
| 4.3 数据分析 | 第42-44页 |
| 5 猫豆石油醚及乙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小结 | 第44-45页 |
| 第三部分 相关活性研究 | 第45-55页 |
| 1 实验仪器及试剂耗材 | 第45页 |
| 1.1 实验仪器 | 第45页 |
| 1.2 试剂耗材 | 第45页 |
| 2 生产废液体外对NG108-15细胞增殖的影响 | 第45-51页 |
| 2.1 细胞来源及培养技术 | 第45-46页 |
| 2.2 方法 | 第46-47页 |
| 2.3 数据分析 | 第47页 |
| 2.4 结果分析 | 第47-51页 |
| 3 猫豆的石油醚部位抗氧化活性能力实验 | 第51-54页 |
| 3.1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实验方法 | 第51页 |
| 3.2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 3.3 结果分析 | 第52-54页 |
| 4 相关活性研究小结 | 第54-55页 |
| 讨论 | 第55-60页 |
| 结论 | 第60-62页 |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 附录 | 第66-87页 |
| 综述 | 第87-99页 |
| 参考文献 | 第94-99页 |
| 致谢 | 第99-100页 |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