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 论 | 第11-17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相关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 ·研究对象和基本概念界定 | 第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传播学方法 | 第15页 |
| ·案例分析方法 | 第15页 |
| ·统计学方法 | 第15页 |
| ·全文结构及创新点 | 第15-17页 |
| ·全文架构 | 第15-16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16-17页 |
| 第2章 动画的概念 | 第17-22页 |
| ·基本概念 | 第17-18页 |
| ·动画 | 第17页 |
| ·卡通 | 第17页 |
| ·动画片 | 第17-18页 |
| ·动画的构成元素 | 第18-20页 |
| ·剧本 | 第18页 |
| ·角色 | 第18-19页 |
| ·原画 | 第19页 |
| ·镜头 | 第19页 |
| ·声音 | 第19-20页 |
| ·动画片的结构 | 第20-22页 |
| ·场景 | 第20页 |
| ·情节 | 第20-22页 |
| 第3章 好莱坞动画片的发展历程 | 第22-31页 |
| ·探索期的好莱坞动画(1914-1937) | 第22-25页 |
| ·温瑟·麦肯:动画形象的“先驱”,动物动画形象“恐龙哥蒂” | 第22-23页 |
| ·奥图·梅斯麦(Otto Messmer)的经典:一只叫做菲利克斯的猫(Felix the Cat) | 第23-25页 |
| ·发展期的好莱坞动画片---迪斯尼时代(1937-1960) | 第25-28页 |
| ·商业动画界奇人:沃尔特·伊莱亚斯·迪斯尼 | 第25-26页 |
| ·迪斯尼的早期经典: 米老鼠与唐老鸭 | 第26-27页 |
| ·迪斯尼的长片时代:辉煌夺目的动画形象 | 第27-28页 |
| ·成熟期的好莱坞动画片(1990 年以后) | 第28-31页 |
| ·迪斯尼与皮克斯(Pixar)的世纪合作:《玩具总动员》(Toy Story) | 第29页 |
| ·梦工场的动物世界: 《马达加斯加》 | 第29-31页 |
| 第4章 好莱坞动画片的构成元素分析 | 第31-44页 |
| ·剧本 | 第31-33页 |
| ·故事取材 | 第31-32页 |
| ·剧本改编 | 第32-33页 |
| ·角色造型 | 第33-40页 |
| ·角色性格塑造 | 第34-37页 |
| ·角色造型设计 | 第37-40页 |
| ·声音设计 | 第40-44页 |
| ·音乐 | 第41页 |
| ·配音 | 第41-44页 |
| 第5章 好莱坞动画片的结构分析 | 第44-51页 |
| ·好莱坞动画的场景设计 | 第44-46页 |
| ·场景设计充满趣味性 | 第44-45页 |
| ·场景变化表现故事情节 | 第45页 |
| ·场景制作精细 | 第45-46页 |
| ·好莱坞动画的情节设计 | 第46-51页 |
| ·好莱坞动画片矛盾冲突强烈的模式 | 第47-48页 |
| ·好莱坞动画片情节发展的模式 | 第48-49页 |
| ·好莱坞动画片情节内容的模式 | 第49-51页 |
| 第6章 好莱坞动画片的成功方程式及其对中国动画业的启示 | 第51-55页 |
| ·好莱坞动画片的成功方程式 | 第51-53页 |
| ·角色力量 | 第51-52页 |
| ·科技动力 | 第52-53页 |
| ·好莱坞动画电影的成功对中国动画业的启示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5-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