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谢 | 第1-4页 |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8页 |
| ·研究背景 | 第8-11页 |
| ·房地产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 第8-9页 |
| ·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 ·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面临的多项目管理困境 | 第10-11页 |
| ·多项目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技术路线 | 第15-18页 |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第18-35页 |
| ·多项目管理理论 | 第18-20页 |
| ·关于房地产开发企业多项目管理涵义的论述 | 第18页 |
| ·多项目管理的一般模型 | 第18-19页 |
| ·房地产企业多项目管理模式的内涵 | 第19页 |
| ·在房地产企业中如何应用多项目管理方法 | 第19-20页 |
| ·价值链理论 | 第20-22页 |
| ·波特的价值链模型 | 第20页 |
| ·价值链的内外部联系 | 第20-22页 |
| ·流程管理理论概述 | 第22-24页 |
| ·流程的定义 | 第22页 |
| ·企业工作流程的分类 | 第22-23页 |
| ·运用价值链分析法设计企业的工作流程 | 第23-24页 |
| ·流程导向型组织结构设计的相关理论 | 第24-33页 |
| ·流程导向型组织结构的定义 | 第24页 |
| ·流程导向型组织结构的维度 | 第24-25页 |
| ·流程导向型组织结构模式的研究综述 | 第25-27页 |
| ·构建流程导向型组织结构模式 | 第27-33页 |
| ·约束理论 | 第33-35页 |
| 第三章 基于 VC 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流程导向型组织结构设计 | 第35-70页 |
| ·引言 | 第35-37页 |
| ·我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多项目组织结构的现状分析 | 第35-36页 |
| ·房地产开发企业多项目组织结构设计的迫切性 | 第36-37页 |
| ·构建基于 VC 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流程导向型组织结构模型 | 第37-58页 |
| ·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开发与经营的基本程序 | 第37-39页 |
| ·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价值链分析 | 第39-43页 |
| ·构建房地产开发企业的业务流程体系 | 第43-53页 |
| ·基于价值链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流程导向型多项目组织结构设计 | 第53-58页 |
| ·同步工程 | 第58-60页 |
| ·运行机制变革 | 第58-59页 |
| ·信息技术 | 第59页 |
| ·企业文化重塑 | 第59-60页 |
| ·案例分析 | 第60-69页 |
| ·金地集团的发展历程 | 第60页 |
| ·面临的压力和问题 | 第60-61页 |
| ·从“经验管理”走向“流程管理” | 第61-65页 |
| ·金地集团流程导向型组织结构设计 | 第65-69页 |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 第四章 房地产开发企业多项目进度计划方法研究 | 第70-78页 |
| ·引言 | 第70-72页 |
| ·房地产开发项目进度计划 | 第70页 |
| ·传统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多项目进度计划方法 | 第70-71页 |
| ·运用关键链方法编制进度计划的必要性 | 第71-72页 |
| ·基于约束理论的关键链法 | 第72-74页 |
| ·CCM 概述 | 第72页 |
| ·50%完成概率的任务工期估计 | 第72-73页 |
| ·缓冲区的设置 | 第73-74页 |
| ·CCM 三大管理机制 | 第74页 |
| ·按最晚时间安排非关键活动 | 第74页 |
| ·基于关键链的多项目进度计划模型 | 第74-76页 |
| ·静态多项目关键链进度计划模型 | 第75-76页 |
| ·动态多项目关键链进度计划模型 | 第76页 |
| ·系统仿真 | 第76-78页 |
| 第五章 房地产开发企业多项目进度计划案例分析 | 第78-116页 |
| ·案例说明及项目优先级排序 | 第78页 |
| ·苏宁置业的多项目进度管理 | 第78-88页 |
| ·工作任务分解 | 第78-80页 |
| ·苏宁置业多项目进度计划 | 第80-88页 |
| ·项目超期的原因分析 | 第88页 |
| ·苏宁置业的多项目关键链进度计划方法 | 第88-115页 |
| ·单项目关键链进度计划 | 第88-104页 |
| ·系统仿真 | 第104-111页 |
| ·多项目关键链进度计划 | 第111-115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第116-118页 |
| ·主要结论与创新 | 第116-117页 |
| ·主要结论 | 第116页 |
| ·创新之处 | 第116-117页 |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117-118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8-121页 |
| 详细摘要 | 第121-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