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导论 | 第11-15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12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12-13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论文构架 | 第14-15页 |
第一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的内涵、特点、意义 | 第15-21页 |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的内涵 | 第15-18页 |
(一)因事而化的内涵 | 第15-16页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的内涵 | 第16页 |
(三)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内涵辨析 | 第16-18页 |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的特点 | 第18-19页 |
(一)价值性 | 第18页 |
(二)实践性 | 第18-19页 |
(三)灵活性 | 第19页 |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的意义 | 第19-21页 |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自觉性 | 第19-20页 |
(二)推动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 | 第20页 |
(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 第20-21页 |
第二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的理论依据 | 第21-26页 |
一、存在与意识唯物辨证关系理论 | 第21-23页 |
(一)存在与意识的唯物辩证关系 | 第21页 |
(二)存在与意识辩证关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内在联系 | 第21-22页 |
(三)存在与意识辩证关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的作用 | 第22-23页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理论 | 第23-24页 |
(一)人的本质理论 | 第23页 |
(二)人的本质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的内在联系 | 第23页 |
(三)人的本质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的作用 | 第23-24页 |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4-26页 |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4页 |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的内在联系 | 第24-25页 |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的作用 | 第25-26页 |
第三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的影响因素 | 第26-31页 |
一、师生关系 | 第26-28页 |
(一)主客体师生关系的影响 | 第26-27页 |
(二)双主体师生关系的影响 | 第27页 |
(三)主体间师生关系的影响 | 第27-28页 |
二、应试习惯 | 第28-29页 |
(一)应试习惯会使“事”被“无视” | 第28页 |
(二)应试习惯使“化”趋于功利 | 第28-29页 |
(三)应试习惯会使因事而化的评价趋向单一 | 第29页 |
三、教育资源 | 第29-31页 |
(一)师资力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二)物质条件的影响 | 第30页 |
(三)经费投入的影响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的实现路径 | 第31-36页 |
一、提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的认识 | 第31-32页 |
(一)深入理解“事”和“化”的辩证关系 | 第31页 |
(二)正确把握“事”的内涵 | 第31-32页 |
(三)要重视“化”的方式 | 第32页 |
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因事而化的能力 | 第32-33页 |
(一)优化结构,加强管理 | 第32-33页 |
(二)加强培养,提高素养 | 第33页 |
(三)健全制度,完善保障 | 第33页 |
三、主动融入思想政治管理服务全过程 | 第33-34页 |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 第33页 |
(二)牢固树立全程育人理念 | 第33-34页 |
(三)灵活掌握教育的方式方法 | 第34页 |
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形成合力 | 第34-36页 |
(一)倡导全员育人理念 | 第34-35页 |
(二)构建合力育人机制 | 第35页 |
(三)建立交流沟通桥梁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致谢 | 第40-42页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