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胶粘剂工业论文--各种性能胶粘剂论文

双马来酰亚胺改性氰酸酯-聚砜树脂发泡结构胶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1-32页
    1.1 发泡结构胶第11-13页
        1.1.1 发泡结构胶的发展概况第11-12页
        1.1.2 发泡结构胶的分类第12-13页
        1.1.3 发泡结构胶的研究趋势第13页
    1.2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及其增韧改性第13-17页
        1.2.1 BMI的内增韧第14-15页
        1.2.2 BMI的外增韧第15页
        1.2.3 烯丙基化合物增韧BMI第15-17页
        1.2.4 环氧树脂改性BMI第17页
        1.2.5 氰酸酯树与BMI脂共混改性第17页
        1.2.6 弹性体或热塑性塑料改性BMI第17页
    1.3 双马胶膜国内外的发展第17-23页
        1.3.1 双马胶膜第18-20页
        1.3.2 双马复合泡沫第20-21页
        1.3.3 双马发泡胶膜第21-23页
    1.4 氰酸酯树脂及性能第23-28页
        1.4.1 氰酸酯国内外发展状况第24-25页
        1.4.2 氰酸酯固化物性能第25-28页
    1.5 氰酸酯的改性第28-32页
        1.5.1 热塑性树脂改性第28-29页
        1.5.2 橡胶弹性体共混改性第29页
        1.5.3 纳米粒子对氰酸酯的改性第29-30页
        1.5.4 晶须对氰酸酯改性第30页
        1.5.5 热固性树脂改性第30-32页
第2章 实验部分第32-36页
    2.1 药品及仪器设备第32-33页
        2.1.1 药品第32页
        2.1.2 实验仪器和设备第32-33页
    2.2 测试和表征方法第33-36页
        2.2.1 胶黏剂粘接性能测试第33-34页
        2.2.2 示差扫描量热分析第34页
        2.2.3 动态热机械分析第34-35页
        2.2.4 红外分析第35页
        2.2.5 热失重分析第35页
        2.2.6 扫描电镜分析第35-36页
第3章 双马-氰酸酯-聚砜树脂胶膜的制备第36-49页
    3.1 氰酸酯-聚砜树脂预聚体的制备第36页
    3.2 双马-氰酸酯-聚砜树脂预聚物的制备第36-37页
    3.3 双马-氰酸酯-聚砜树脂的固化行为第37-39页
    3.4 体系固化物结构表征第39-40页
    3.5 体系固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第40-44页
        3.5.1 双马-氰酸酯-聚砜树脂体系表观活化能ΔE第40-43页
        3.5.2 树脂固化碰撞因子的确定第43页
        3.5.3 树脂反应级数的确定第43-44页
    3.6 双马-氰酸酯-聚砜树脂剪切强度测试第44-45页
    3.7 热重(TG)和热老化失重分析第45-47页
        3.7.1 热重分析第45-46页
        3.7.2 热老化失重分析第46-47页
    3.8 动态热机械分析DMA第47-48页
    3.9 小结第48-49页
第4章 双马-氰酸酯-聚砜树脂发泡结构胶的制备第49-55页
    4.1 发泡胶膜的制备第49页
    4.2 管剪强度第49-50页
    4.3 压缩强度第50-51页
    4.4 平面拉伸强度第51-52页
    4.5 热老化失重第52页
    4.6 介电性能第52页
    4.7 不同发泡比对发泡胶的影响第52-53页
    4.8 无机填料对发泡胶的影响第53-54页
    4.9 小结第54-55页
第5章 核壳粒子改性双马-氰酸酯-聚砜发泡结构胶第55-64页
    5.1 核壳粒子改性双马-氰酸酯-聚砜树脂发泡结构胶制备流程第55-56页
    5.2 管剪强度第56-57页
    5.3 压缩强度第57页
    5.4 扫描电镜对固化物分析第57-58页
    5.5 胶膜性能的考核第58-63页
        5.5.1 胶膜适用期第59-60页
        5.5.2 耐盐雾实验第60-61页
        5.5.3 耐介质性能第61-62页
        5.5.4 湿热老化性能第62-63页
        5.5.5 介电性能第63页
    5.6 小结第63-64页
结论第64-66页
参考文献第66-74页
致谢第74-7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75-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昌迪医家”世系及其学术思想研究
下一篇:脂联素活性肽ADP355与中药单体Embelin的肝损伤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