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进混合蛙跳算法的多水源供水系统优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19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 多水源供水系统优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3 存在问题及研究趋势 | 第15-16页 |
1.3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3.1 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 第16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7-19页 |
2 城市多水源供水系统优化基础 | 第19-29页 |
2.1 城市供水系统 | 第19-23页 |
2.1.1 城市供水系统组成 | 第19-20页 |
2.1.2 城市供水系统的作用 | 第20页 |
2.1.3 城市供水系统面临的新挑战 | 第20-21页 |
2.1.4 城市多水源供水系统 | 第21-22页 |
2.1.5 城市多水源供水系统的结构特点 | 第22-23页 |
2.2 多水源的优化配置 | 第23-26页 |
2.2.1 多水源优化配置的含义 | 第23-24页 |
2.2.2 多水源优化配置的目标 | 第24-25页 |
2.2.3 多水源优化配置的原则 | 第25页 |
2.2.4 多水源优化配置的方法 | 第25-26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6-29页 |
3 混合蛙跳算法理论与改进方法 | 第29-49页 |
3.1 混合蛙跳算法的理论基础 | 第29-31页 |
3.1.1 模因及模因算法 | 第29-30页 |
3.1.2 粒子群算法 | 第30-31页 |
3.2 混合蛙跳算法的原理 | 第31-36页 |
3.2.1 混合蛙跳算法的思想基础 | 第32-33页 |
3.2.2 混合蛙跳算法的基本概念 | 第33页 |
3.2.3 混合蛙跳算法的数学模型 | 第33-34页 |
3.2.4 混合蛙跳算法的优化流程 | 第34-36页 |
3.3 混合蛙跳算法的改进 | 第36-48页 |
3.3.1 具有收缩因子的进化策略 | 第36-37页 |
3.3.2 基于混沌思想的混合蛙跳算法改进 | 第37-38页 |
3.3.3 改进后混合蛙跳算法 | 第38-39页 |
3.3.4 改进混合蛙跳算法的性能 | 第39-4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4 城市多水源供水系统优化模型 | 第49-63页 |
4.1 费用模型及建立方法 | 第49-50页 |
4.1.1 费用模型 | 第49页 |
4.1.2 费用模型建立 | 第49-50页 |
4.2 城市多水源供水系统各部分费用 | 第50-58页 |
4.2.1 水资源费用模型 | 第50-54页 |
4.2.2 取水工程费用模型 | 第54-56页 |
4.2.3 净水工程费用模型 | 第56-57页 |
4.2.4 输配水工程费用模型 | 第57-58页 |
4.3 城市多水源供水系统模型建立 | 第58-62页 |
4.3.1 年折算费用值 | 第58-59页 |
4.3.2 各部分年折算总费用模型 | 第59-60页 |
4.3.3 多水源供水系统费用模型建立 | 第60-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5 实际工程应用 | 第63-79页 |
5.1 工程基本情况 | 第63-70页 |
5.1.1 项目规划背景 | 第63页 |
5.1.2 项目自然情况 | 第63页 |
5.1.3 需水量规划概述 | 第63-65页 |
5.1.4 工程建设规模 | 第65-68页 |
5.1.5 水源选点规划 | 第68-70页 |
5.1.6 存在的问题 | 第70页 |
5.2 近期供水规划 | 第70-78页 |
5.2.1 供水系统优化基础资料 | 第70-72页 |
5.2.2 供水系统优化方案模型 | 第72-74页 |
5.2.3 改进混合蛙跳算法模型求解 | 第74-75页 |
5.2.4 传统混合蛙跳算法模型求解 | 第75-77页 |
5.2.5 其他智能算法模型求解 | 第77-78页 |
5.2.6 结论分析 | 第78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79-81页 |
6.1 结论 | 第79页 |
6.2 建议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