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6页 |
1.2.1 SWI氧通量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2 沉积物耗氧过程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1.2.3 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6-18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32页 |
2.1 御临河概况 | 第18-19页 |
2.2 采样点及样品处理 | 第19-20页 |
2.3 实验装置 | 第20-21页 |
2.4 样品分析与测定方法 | 第21-30页 |
2.4.1 涡度相关法 | 第21-26页 |
2.4.2 垂直涡动扩散系数求解方法 | 第26页 |
2.4.3 沉积物还原性物质分析 | 第26-27页 |
2.4.4 沉积物有机质分析 | 第27-28页 |
2.4.5 沉积物氧利用速率测定 | 第28-29页 |
2.4.6 沉积物溶解氧剖面测定 | 第29-30页 |
2.4.7 沉积物微生物分子生物学分析 | 第30页 |
2.5 实验安排 | 第30-32页 |
3 水体水动力条件对SWI氧通量的影响 | 第32-62页 |
3.1 不同水动力条件下SWI氧通量 | 第32-59页 |
3.1.1 第一组实验不同水动力条件下SWI氧通量 | 第32-38页 |
3.1.2 第二组实验不同水动力条件下SWI氧通量 | 第38-43页 |
3.1.3 第三组实验不同水动力条件下SWI氧通量 | 第43-48页 |
3.1.4 第四组实验不同水动力条件下SWI氧通量 | 第48-53页 |
3.1.5 第五组实验不同水动力条件下SWI氧通量 | 第53-58页 |
3.1.6 实验结果汇总 | 第58-59页 |
3.2 不同水动力条件下SWI垂直涡动扩散系数 | 第59-6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4 水体水动力条件对SWI氧通量产生机制的影响 | 第62-96页 |
4.1 沉积物氧剖面分析 | 第62-69页 |
4.1.1 SWI位置确定 | 第62-63页 |
4.1.2 沉积物氧剖面实验结果 | 第63-67页 |
4.1.3 水体水动力条件对沉积物氧剖面的影响 | 第67-69页 |
4.2 沉积物生物耗氧量 | 第69-81页 |
4.2.1 实验前后沉积物氧利用速率的变化 | 第70-77页 |
4.2.2 实验前后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的变化 | 第77-81页 |
4.3 沉积物化学耗氧量 | 第81-85页 |
4.3.1 实验前后表层沉积物Fe2+的变化 | 第81-83页 |
4.3.3 实验前后表层沉积物Mn2+的变化 | 第83-85页 |
4.4 SWI氧通量产生机制 | 第85-93页 |
4.4.1 沉积物耗氧量分析 | 第86-91页 |
4.4.2 水体水动力条件对沉积物耗氧量的影响 | 第91-93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93-96页 |
5 沉积物微生物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96-106页 |
5.1 沉积物微生物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96-97页 |
5.2 沉积物细菌多样性 | 第97-101页 |
5.2.1 门水平上的沉积物细菌多样性 | 第98-99页 |
5.2.2 纲水平上的沉积物细菌多样性 | 第99-101页 |
5.3 沉积物耗氧相关功能细菌分析 | 第101-10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4-106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106-108页 |
6.1 结论 | 第106-107页 |
6.2 建议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8页 |
附录 | 第118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8页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18页 |